翻译
谁愿意以一斗美酒去换取西凉的功名?我只喜爱禅寺斋房中那浓郁的法豉香气。
往昔旧事真如一场梦境般飘然逝去,与您高谈阔论,仿佛洗尽了五年来的奔波劳碌。
清风偶然吹过山间曲折的角落,明月姑且伴随着屋檐的一方天际。
我向您稽首行礼,恳请师父怜惜我这位久居异乡的游子,请直接为我指点归途——那茫茫前路。
以上为【余去金山五年而復至,次旧诗韵,赠宝觉长老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金山:位于今江苏镇江长江中的岛屿,古为佛教胜地,有金山寺。
2. 余去金山五年而復至:苏轼曾于神宗熙宁年间(约1073年前后)途经金山,后因贬谪黄州、惠州、儋州等地,至哲宗元符三年(1100年)遇赦北归,途经金山,距前次约五年。
3. 次旧诗韵:依照从前在金山所作诗的韵脚重新赋诗。
4. 斗酒博西凉:典出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裴松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:“耿鄙之兵,斗酒博西凉。”原意是以微薄之物换取边地功名,此处反用其意,表示不屑仕途功名。
5. 法豉香:指寺院斋厨中特制的豆豉香味,象征清净简朴的僧家生活。“法豉”或为寺中特有名号的调味品,亦可理解为佛法熏染下的饮食。
6. 高谭:即“高谈”,指与长老畅谈佛法或人生哲理。
7. 山阿曲:山陵曲折之处,形容清幽之地。
8. 聊随屋角方:明月仅照屋角之一隅,暗示空间狭小、光影有限,却仍显宁静之美。
9. 稽首:佛教礼拜仪式,双手合十俯身至地,表达敬意。
10. 归路指茫茫:既可解为实际旅途未定,亦暗喻人生归宿渺茫,祈求禅师以佛法开示迷津。
以上为【余去金山五年而復至,次旧诗韵,赠宝觉长老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重访金山寺时所作,追怀旧情,感时抒怀。诗人历经宦海沉浮、人生辗转,五年后再至故地,心境已大不相同。全诗语言冲淡自然,意境空灵悠远,既有对往事的追忆,也有对当下清净境界的珍视,更流露出对精神归宿的深切渴求。尾联“直将归路指茫茫”尤为深沉,既写实亦寓禅意,表现出诗人于迷茫中寻求指引的内心状态,是其晚年思想趋于超脱与内省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余去金山五年而復至,次旧诗韵,赠宝觉长老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谁能斗酒博西凉”起句,气势顿出,表明诗人早已看破功名利禄,转而珍视禅院中朴素的“法豉香”。这一对比极具张力,凸显其精神转向。颔联“旧事真成一梦过”承上启下,将五年的宦海风波一笔带过,归结为“一梦”,体现了佛家“诸行无常”的思想;“高谭为洗五年忙”则写出与宝觉长老对话后的澄明心境,如涤尘垢。颈联转入写景,清风、明月、山阿、屋角,意象清冷而静谧,营造出超然物外的禅境,寓情于景,不着痕迹。尾联直抒胸臆,“稽首愿师怜久客”充满谦卑与恳切,“直将归路指茫茫”收束全篇,语尽而意无穷——既是地理上的归途未定,更是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。整首诗融叙事、抒情、写景、说理于一体,风格冲淡而意蕴深远,堪称东坡晚年寄情山水、皈依佛理的代表之作。
以上为【余去金山五年而復至,次旧诗韵,赠宝觉长老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语淡而味永,于寻常景物中见出人生彻悟,非久历风波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四十三引冯舒语:“‘但爱斋厨法豉香’七字,写尽倦鸟知还之意,俗人安得知?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评此诗云:“去金山五年,备尝迁谪之苦,再至则惟求一餐清净,其心可知矣。末句‘归路茫茫’,非独言路,实悲平生出处也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东坡晚年诗,渐入渊明一路,此等作尤得冲和之致。‘清风偶与山阿曲,明月聊随屋角方’,看似不经意,实则匠心独运,情景交融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相关论述中指出:“苏轼屡游金山,题咏甚多,每于重来之际,感慨今昔,此诗所谓‘旧事一梦’,正见其阅世之深。”
以上为【余去金山五年而復至,次旧诗韵,赠宝觉长老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