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一扇扇门窗对着水面敞开,如此清幽之境,又何必再去别处寻觅蓬莱仙境呢?
我衣袖间还留有天香的气息,旁人可知道否?那是我曾到过旃檀香气缭绕的小殿中所沾染的余香。
以上为【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韩康公:指韩绛(1018–1085),字子华,北宋大臣,封康国公,故称“韩康公”。
2. 坐上侍儿求书扇上:指在宴席间,侍女请求题诗于扇面之上。这是宋代文人常见的风雅活动。
3. 一一窗扉面水开:每扇门窗都朝向水面打开,形容居所临水而建,景色清幽。
4. 蓬莱:传说中的海上仙山,道教所称三神山之一,常用来比喻人间仙境。
5. 天香:本指天上或佛寺中奇异的香气,此处可能双关,既指实际香味,也喻高洁气质。
6. 人知否:别人是否知晓,带有自问或感慨之意。
7. 旃檀:即檀香,梵语“ Chandana”的音译,佛教中常用旃檀香供养佛菩萨,象征清净庄严。
8. 小殿:指小型佛殿或精舍,可能指某处寺庙中的静室。
9. 二首:原题表明共有两首,此处仅录其一。
10. 苏轼作此诗时间不详,但从内容看,应为苏轼与韩绛交往期间所作,表达敬重与雅趣。
以上为【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为韩康公(即韩绛,北宋名臣)在侍女求其题扇时所作而写的和诗或题咏之作。诗中借写景与用典,既赞美了居所环境的清雅脱俗,又暗喻主人高洁超凡的品格。前两句以“窗扉面水”起笔,描绘出居所临水而建、宛如仙境的意境,反问句“更于何处觅蓬莱”强化了此地即胜境的意味。后两句转写人物,以“天香满袖”暗示主人曾出入佛寺或清净庄严之地,带有宗教或精神层面的高洁象征。“曾到旃檀小殿来”既可能是实写,也可能是比喻其德行如入圣境。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超然物外、寓理于景的风格。
以上为【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短小精炼,四句皆有意境。首句“一一窗扉面水开”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居所格局,视野开阔,水光潋滟,自然引出次句“更于何处觅蓬莱”——既然眼前已是如此清绝之境,何必远求虚无缥缈的仙山?此问非疑而实赞,将现实居所提升至理想境界。第三句“天香满袖人知否”笔锋一转,由景及人,写主人归来衣带余香,既显其出入之所高贵,又暗含其德馨远播之意。结句“曾到旃檀小殿来”点明香气来源,但“旃檀小殿”不仅是物理空间,更是精神净土的象征。苏轼借此暗示韩康公不仅位高权重,更有礼佛修心之雅操,人格境界如入圣域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颂人为一体,语言冲淡而意蕴丰赡,体现宋诗“以理趣胜”的特点,亦见苏轼善于化俗为雅、即事见道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未对此诗单独加评,但在编年中列为元祐年间作品,推测为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期与朝臣唱和之作。
2.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:“语浅意深,自然超妙。”虽非专评此诗,然可用于此类短章的理解。
3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提及韩绛晚年退居,与苏轼有诗文往来,此诗或作于元祐更化时期,反映士大夫之间的文化互动。
4. 《全宋诗》收录此诗,题作《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·其一》,确认文本来源可靠。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《苏轼研究》中指出,苏轼此类题扇小诗往往“寓庄于谐,托物言志”,不可仅视为应酬之作。
以上为【韩康公坐上侍儿求书扇上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