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八月十五的夜晚,月光普照,处处皆美。
无论是在茅屋檐下,还是在繁华市楼之上,我所在的官署宛如蓬莱仙岛一般清幽。
凤咮堂前野橘飘香,剑潭桥边秋荷已老。
到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,那气势堪称天下奇观,无与伦比。
如同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,又似十万军士披甲疾驰;
红旗与青色车盖交相闪烁,黑沙白浪翻腾激荡,相互吞噬冲撞。
人生中能得如此良辰美景与知己相会,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。
而今美景与佳会同时来临,更是难得。
愿您听闻此情此景后,更加勤勉,彻夜点烛苦读,门外那身穿白衣的考生(指应试士子)正如伫立的鹄鸟般翘首以待。
以上为【催试官考较戏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催试官考较:催促主考官认真评审考生试卷。考较,考核评定。
2. 戏作:带有玩笑意味的创作,实则寓有深意。
3. 八月十五夜:中秋节之夜,传统赏月佳节。
4. 不择茅檐与市楼:不论贫贱居所或繁华之地,皆可赏月,喻美景普适。
5. 官居似蓬岛:形容官署环境清幽如仙境。蓬岛,即蓬莱,传说中的海上仙山。
6. 凤咮堂:苏轼任职杭州时所居或所建之堂名,具体位置不详,“咮”意为鸟嘴,或取形胜之意。
7. 剑潭桥:杭州境内古桥名,今难确考,或为泛指风景胜地。
8. 八月十八潮:指钱塘江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大潮,以壮观著称。
9. 鲲鹏水击三千里:化用《庄子·逍遥游》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”,形容气势磅礴。
10. 组练长驱十万夫:组练,指精锐军队的铠甲服饰;此句比喻潮水如大军奔涌,势不可挡。
以上为【催试官考较戏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题为《催试官考较戏作》,是苏轼以“戏作”之名写成的一首劝勉诗,实则寓庄于谐,借中秋月色与钱塘潮景抒发对人才选拔的关切。诗中由赏月起笔,转而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象,再回归人事,呼吁考官珍惜时光、公正选才。表面轻松诙谐,内里却饱含对科举制度、士人命运以及国家人才选拔的深切关怀。语言雄浑奔放,气象开阔,体现了苏轼豪迈洒脱而又不失责任感的文人风骨。
以上为【催试官考较戏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层次分明。前四句写中秋月色之美,突出“随处好”的普遍性,并以“蓬岛”自况居所之清雅,暗含超然物外之趣。中间转入对钱塘江潮的描写,极尽夸张铺陈之能事:“鲲鹏”“十万夫”等意象宏大雄奇,将自然之力拟人化、军事化,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美。这种壮景不仅是地理奇观,更象征着时代洪流与人才奔涌之势。后四句由景入情,感叹人生际遇难得,而今良辰与盛会并至,尤为珍贵。末句“愿君闻此添蜡烛,门外白袍如立鹄”,巧妙收束——劝考官勿负良夜美景,应秉烛夜读考卷,体察寒门士子(白袍)殷切期待(立鹄,喻伫望之态)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既有浪漫想象,又有现实关怀,语言流畅而富有节奏感,典型体现苏轼“以文为诗”“以理入诗”的风格特征。其“戏作”之名,实为讽谏之实,幽默中见沉痛,豪放中见温情。
以上为【催试官考较戏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虽云戏作,实寓劝诫之意,气象雄浑,情辞恳切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红旗青盖’一联,写潮如画,气魄压千军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鲲鹏水击’‘组练长驱’,以大喻大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借潮势以警试官,妙在不说破,而意自见。结语尤耐讽诵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往往于游戏笔墨中寓郑重寄托,《催试官考较戏作》即是显例。以自然伟观激励人事勤勉,构思新颖,语带机锋。”
以上为【催试官考较戏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