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飞扬的骑兵卷起尘土,火光与飞溅的浪花交相辉映。
美酒相伴,流连于三夜灯月之下;丰年的喜庆仿佛倾泻出五州的春意。
本想精心构思诗句以应对佳会,却因仕途困顿、归期无定而辜负了这场盛会。
宴会上女子失落的耳坠与遗落的发簪令人遐想无限,那如梦境般美好的景象,至今仍浮现在梦回之人的心中。
以上为【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,余时以刘道原见访,滞留京口,不及赴此会,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苏州太守王规父:即王觌(字规父),北宋官员,曾任苏州知州。
2. 侍太夫人观灯之什:指王规父陪伴其母观赏元宵灯会所作的诗篇。“什”为诗篇之意。
3. 刘道原:刘恕,字道原,北宋史学家,司马光编修《资治通鉴》的重要助手,与苏轼有交往。
4. 京口:今江苏镇江,宋代为重要渡口和军事重镇。
5. 翻翻缇骑走香尘:形容穿着红色军服的骑士奔马扬尘而来。“翻翻”状马疾驰之态,“缇骑”为古代贵官出行的仪仗骑兵。
6. 激激飞涛射火轮:描写灯影与水波交映,火光如车轮飞转,浪花激荡,比喻灯会临水而设,光影闪烁。
7. 留连三夜月:指元宵节前后连续三日张灯,古人常于正月十五前后数日赏灯。
8. 五州春:泛指天下各地皆因年丰而呈现春意盎然之象,极言盛世气象。
9. 强对:指诗艺高超的唱和之作,此处指王规父等人的观灯诗。
10. 蹭蹬归期为恶宾:“蹭蹬”指仕途不顺、行路艰难;“恶宾”自谦之词,谓自己因滞留不能赴会,成了失礼的宾客。
以上为【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,余时以刘道原见访,滞留京口,不及赴此会,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未能参加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奉母亲观灯盛会而作,表达了对盛会的向往、对友人雅集的羡慕以及自身滞留他乡的遗憾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既有对灯会盛况的生动描绘,又含身世之感与人生蹉跎之叹。语言华美而不失清丽,情感真挚,意境悠远。尾联以“堕珥遗簪”暗写欢宴之盛,又以“华胥梦回”收束,将现实缺憾寄托于梦境,余韵无穷。
以上为【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,余时以刘道原见访,滞留京口,不及赴此会,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首联以动感强烈的画面开篇:“翻翻缇骑走香尘,激激飞涛射火轮”,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,描绘出灯会现场车马喧嚣、灯火辉煌、水光潋滟的热闹场景。动词“走”“射”极具张力,使整个画面跃动起来。颔联转入抒情与氛围渲染:“美酒留连三夜月,丰年倾倒五州春”,既写出宴会之久、情谊之深,又借“丰年”点出时代背景——国泰民安,百姓同乐,将个人欢愉升华为普天同庆的盛世情怀。颈联笔锋一转,由外景入内心:“安排诗律追强对,蹭蹬归期为恶宾”,诗人本欲精心赋诗唱和,却因羁旅困顿无法亲临,充满无奈与自责,形成强烈反差。尾联以“堕珥遗簪”典故暗示宴乐之盛,美人散落饰品而不顾,足见欢娱之酣畅;而“华胥犹见梦回人”则化用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,将现实缺席转化为梦境重逢,诗意缥缈,情思绵长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及情,由实入虚,展现了苏轼在羁旅中仍不失风雅的情怀与高超的艺术驾驭力。
以上为【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,余时以刘道原见访,滞留京口,不及赴此会,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写灯会而不见俗艳,寄慨于形役之累,风致宛然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飞涛射火轮’奇警绝伦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因不得预观灯之会,托兴婉至。末二句神到之笔,非徒炫辞采也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前四语极写繁华,后四语转出惆怅,跌宕有致。‘华胥梦回’结得缥缈,耐人寻味。”
以上为【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,余时以刘道原见访,滞留京口,不及赴此会,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