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秋天的庄稼收成不好,连眼前都看不到丰盈之景,冬小麦的播种也稀疏零落。我深感愧对这方百姓,如同芒刺扎在肌肤上般坐立不安。平生读了五千卷书,却竟无一字能解饥寒之困。正想抱怨百姓连短衣都没有,忽然又听到他们歌颂《缁衣》(赞颂贤政)。堂堂正气的孔北海(孔融),以刚直之气震慑群小。他的车驾还未到城郊,清廉仁德的风声早已先至。可为何还要劳烦您这样的君子,去承担十万贫苦羸弱百姓的重担?天下滔滔,灾荒遍野,我这一介行人,究竟该归向何处?何时才能踏上剑门关之路,在春日的山中听到子规鸟的啼鸣?
以上为【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孔郎中:指一位姓孔的郎中,具体姓名不详,应为当时地方官员。荆林:地名,或为孔氏赴任之地,今地难考。
2. 秋禾不满眼:秋季庄稼收成极差,连一眼望去都不见丰收景象。
3. 宿麦:即冬小麦,秋季播种,次年夏季收获。
4. 永愧此邦人:长久以来对当地百姓心怀愧疚,因身为士人不能救民于水火。
5. 芒刺在肤肌:比喻内心极度不安,如芒草刺入皮肤。
6. 平生五千卷:形容读书极多,泛指饱学之士。
7. 一字不救饥:典出杜甫“文章憎命达”,谓学问虽富,却不能解决实际温饱问题。
8. 无襦:没有短衣,出自《诗经·魏风·葛屦》:“纠纠葛屦,可以履霜?掺掺女手,可以缝裳?要之襋之,好人服之。岂无他人?不如我同姓。”后引申为百姓贫寒。
9. 《缁衣》:《诗经·郑风》篇名,原为赞美贤君礼遇贤臣之作,此处借指百姓因良政而感恩歌颂。
10. 堂堂孔北海:指东汉末年名士孔融,曾任北海相,故称“孔北海”,以正直敢言著称,后被曹操所杀。此处以孔融比孔郎中,赞其风骨。
11. 朱轮:古代高官所乘之车,车轮漆红,象征地位尊贵。
12. 清风已先驰:指官员未至,其清廉仁政之声已先传到民间。
13. 十万贫与羸:形容百姓数量众多且生活困苦,“羸”指瘦弱贫困之人。
14. 滔滔满四方:天下大乱或灾荒遍地,语出《论语》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”。
15. 剑关路:指蜀地剑门关之路,常为贬谪或归隐之路的象征。
16. 子规:即杜鹃鸟,其鸣声哀切,古人以为啼血而成,多用于表达思乡、悲愁之情。
以上为【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在贬谪途中所作,寄赠给一位姓孔的郎中(官职名),借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与自身仕途失意之感。全诗情感起伏跌宕,由民生凋敝写起,转而自责书生无用,再赞孔郎中德政感人,最后感叹世道艰难、自身漂泊无依。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既有现实关怀,又有理想寄托。诗中化用典故自然,语言质朴而厚重,体现了苏轼“以文为诗”的特点和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意识。
以上为【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开篇即描绘一幅荒年图景:“秋禾不满眼,宿麦种亦稀”,直陈民生疾苦,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。诗人并非旁观者,而是深切自责——“永愧此邦人,芒刺在肤肌”,将个人道德责任感推至极致,体现儒家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精神。
接着笔锋一转,由外物转向内心:“平生五千卷,一字不救饥”,是对知识无力感的深刻反思,也是对科举士人命运的悲叹。这种自我质疑极具震撼力,使诗歌超越一般应酬之作,进入哲理层面。
随后引入孔郎中形象,以“堂堂孔北海”作比,既显其人格崇高,又暗含对其处境的担忧(孔融终遭杀害)。而“朱轮未及郊,清风已先驰”一句尤为精彩,写出良吏德政感召之速,有不言而治之妙。
结尾处情绪再度低落,“滔滔满四方,我行竟安之”,流露出苏轼一贯的漂泊孤独感。最终以“剑关路”“闻子规”作结,画面凄美,余韵悠长,既寓归隐之思,亦含羁旅之悲。
全诗融合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用典精当而不炫技,情感真挚而不滥情,堪称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忧民而不忘自省,称人而不掩己悲,气象宏阔,情致缠绵,真得风人之遗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引许印芳评:“起处写荒岁景象,惨然入目。‘五千卷’二句,痛极之言,非实谓书无用,乃愤时之词耳。‘朱轮未及郊’二语,写出循吏威仪,有光风霁月之象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此诗作于黄州以后,公遭贬斥,目击民艰,故语多沉痛。‘堂堂孔北海’云云,托古喻今,寄慨遥深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海识余》卷一:“‘何时剑关路,春山闻子规’,结语悠然神远,似不涉情而情自至,盖公晚岁诗境益进矣。”
5. 张鸣《宋诗选》:“全诗从现实苦难切入,经由自我怀疑、赞颂贤政,终归于人生迷惘,结构完整,情感层层递进,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。”
以上为【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