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人岂学画,用笔乃其天。
譬如善游人,一一能操船。
阎子本缝掖,畴昔慕云、渊。
丹青偶为戏,染指初尝鼋。
爱之不自已,笔势如风翻。
传闻贞观中,左衽解椎鬟。
南夷羞白雉,佛国贡青莲。
诏令拟王会,别殿写戎蛮。
熊冠金络额,豹袖拥幡旃。
传入应门内,俯伏脱剑弮。
天姿俨龙凤,杂沓朝鹏鳣。
神功与绝迹,后世两莫扳。
三官岂容独,得此今已偏。
吁嗟至神物,会合当有年。
京城诸权贵,欲取百计难。
赠以玉如意,岂能动高禅。
惟应一篇诗,皎若画在前。
翻译
高明的人哪里是刻意学画,他们的笔法本自天赋自然。
就像善于游泳的人,个个都能熟练地掌船而行。
阎君本是儒生出身,昔日便仰慕陶渊明与慧远那样的隐逸高士。
他偶然作画,如同初次尝鼎一脔般随意尝试。
一旦喜爱上绘画,便无法自已,笔势如风翻卷,气势奔放。
听说贞观年间,边疆民族纷纷解开发髻,归顺朝廷。
南方部族进献白雉以示敬意,佛国送来青莲作为贡品。
皇帝下令仿照《王会图》的体例,在别殿描绘各族使臣朝见的情景。
他们头戴熊皮冠,金络装饰额头;臂挽豹纹袖,手持旌旗幡旃。
进入应门之内,俯首跪伏,解下佩剑与弓弦。
天姿卓绝,仪态如龙凤般庄严,群臣纷至沓来,宛如群鹏与鳣鱼齐聚朝堂。
这种神妙的技艺和空前的成就,后人再也无法企及。
自从南唐李氏灭亡之后,盗贼蜂起,劫掠山川宝物。
长安城经历三日大火,最珍贵的宝物也随烟消散。
仍有少数幸免于难的作品,漂流向东出了函谷关。
三位画师中,怎可能唯独水官一人留存作品?如今却偏偏如此残缺不全。
可叹这些至为神妙的艺术珍品,总该有重新聚合的一天吧!
京城中的诸多权贵,千方百计想求得此画却难以如愿。
即使赠予玉如意这样的贵重之物,又怎能打动那高洁超然的禅者?
唯有这一篇诗歌,清亮明澈,仿佛画卷就在眼前重现。
以上为【次韵水官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字及其先后次序押韵作诗,又称“步韵”。
2. 水官诗:指一位名为“水官”的画家或僧人所作的诗,具体内容今已不详。
3. 阎子本缝掖:阎立本,唐代著名画家,曾任宰相。“缝掖”指儒者所穿的宽袖衣服,此处谓其出身儒生。
4. 畴昔慕云、渊:过去仰慕陶渊明(字元亮)与慧远法师(居庐山云雾之中),象征隐逸高洁之志。
5. 丹青偶为戏:绘画只是偶尔为之的游戏,并非主业。丹青,指绘画。
6. 贞观中,左衽解椎鬟:贞观年间,少数民族改变服饰发式,表示归附中原王朝。“左衽”为胡服特征,“椎鬟”为少数民族发型。
7. 南夷羞白雉,佛国贡青莲:南方部族进献白雉,西域佛国进贡青莲花,皆喻远方来朝。
8. 王会:古代诸侯或四夷朝见天子的盛会,《逸周书》有《王会解》篇,后世据此绘《王会图》。
9. 应门:古代宫殿的正门。
10. 弮(quān):弓弦,此处泛指武器。
以上为【次韵水官诗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为“次韵”之作,即依照他人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创作新诗,对象是“水官”的画或题画诗(具体所指已不可确考)。全诗借题发挥,由一幅古代人物画的遗存引发对艺术、历史、文化传承的深沉感慨。诗人盛赞画家天赋异禀、笔力超凡,将其比作自然而成的高手,强调“用笔乃其天”,突出艺术创作的天然性与不可复制性。继而通过追述唐代贞观盛世绘制《王会图》的历史场景,展现绘画在记录政治气象与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重要作用。随后笔锋一转,写战乱频仍、文物遭劫,尤其是“长安三日火,至宝随飞烟”一句,痛惜之情溢于言表。结尾寄托希望:纵使实物散佚,只要精神不灭,一篇好诗亦能“皎若画在前”,实现艺术的再生与永恒。整首诗融史识、哲思与审美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艺术理想,也反映了他对文化命脉延续的深切关注。
以上为【次韵水官诗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宏大,层层递进,从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出发,扩展到国家兴衰与文化命运的宏观思考。开篇以“高人岂学画”破题,直指艺术本质在于天赋而非技巧训练,奠定全诗崇尚自然、推崇天机的基调。接着以“善游人操船”为喻,生动说明技艺娴熟出于本能。对阎立本等古画家的描写,既是对“水官”的映衬,也是对绘画神圣性的礼赞。中间大段铺陈唐代《王会图》的盛况,气象恢弘,色彩斑斓,展现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。而“长安三日火”以下陡然转折,悲慨文物毁于兵燹,情感跌宕,令人扼腕。末尾提出“惟应一篇诗,皎若画在前”,将诗歌提升至与绘画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——文字可以超越物质的毁灭,实现艺术的永生。这正是苏轼“诗画本一律”美学观的实践体现。语言上,诗句纵横捭阖,骈散结合,既有典故堆叠的庄重感,又有议论抒情的流畅性,充分展现了苏轼驾驭长篇古诗的能力。
以上为【次韵水官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二十:“此诗因画发论,贯穿古今,感慨淋漓,终以诗能传画之意收之,极见坡公胸次。”
2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引查慎行语:“叙画事而兼史识,非徒夸技而已。‘天姿俨龙凤’数语,写出王者之气,真有笔补造化之力。”
3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评曰:“此诗专为图画之存亡而发,而寄意深远。自唐至五代丧乱,文物荡然,故借水官之画以寓慨焉。结语尤见超脱,不落权贵争夺之习,纯乎诗人之诗也。”
4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坡公此诗,气厚而思沉,虽叙事繁密,而不觉其滞;虽用典广博,而不害其明。所谓才大学富,挥洒自如者也。”
5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中提及:“东坡论艺,常以神遇而不以迹求,如此诗‘高人岂学画,用笔乃其天’,实为其文艺思想之核心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水官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