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宫殿的雕饰墙壁几度更替,战火与灰烬也已几经变换;昔日烽火戏诸侯、指鹿为马之事,如今回想起来真是荒唐而遥远。
太上皇(唐玄宗)却不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,反而怨恨骊山才是祸乱的根源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骊山:位于今陕西临潼,为历代帝王游幸之地,尤以秦始皇陵、唐华清宫著称,是历史兴亡的象征性地点。
2. 三绝句:组诗名,此为其中一首,苏轼共作《骊山三绝句》,皆咏史抒怀。
3. 几变雕墙几变灰:形容宫殿屡建屡毁,经历多次战火与重建。“雕墙”指精美装饰的宫墙,“灰”指焚毁后的残迹。
4. 举烽: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,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,失信于天下,终致亡国。
5. 指鹿:秦二世时,赵高为测试群臣是否听命于己,故意称鹿为马,群臣或附和或沉默,喻权奸当道、是非颠倒。
6. 上皇:此处指唐玄宗李隆基。安史之乱后,玄宗逃往蜀地,太子李亨即位为肃宗,尊其为“太上皇”。
7. 前车戒:前代覆亡的教训。如周幽王、秦二世皆因昏庸致乱,为后世之鉴。
8. 却怨骊山是祸胎:唐玄宗晚年常居华清宫(位于骊山),杨贵妃亦死于马嵬坡,后人有将安史之乱归因于骊山行宫奢靡之风的说法,玄宗本人或亦有此悔恨之语。苏轼此句讽刺其不自省而归罪于地。
9. 祸胎:祸乱的根源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古讽今,以骊山为背景,回顾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,批判统治者不反思自身过失,反而归咎于外物或地理的错误态度。诗中“举烽指鹿”并列使用,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与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两个典故融合,象征君主昏聩、权臣弄权的乱象。后两句直指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避居蜀地,未能反省自己宠信杨国忠、沉迷声色的过失,却将祸乱归因于骊山华清宫的奢靡之地,实为推卸责任。全诗语言简练,讽刺深刻,体现了苏轼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洞察与理性批判精神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七言绝句,立意高远,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千年历史的沧桑变迁。首句“几变雕墙几变灰”以对仗工整的复沓句式,展现骊山一带宫阙兴废无常,暗示权力与繁华的脆弱。次句“举烽指鹿事悠哉”将两个著名历史典故并置,时间跨度从西周到秦末,凸显“昏君佞臣”模式的反复重演,而“悠哉”二字冷峻反讽,似笑谈实悲慨。后两句转入唐代,直指玄宗失国后不思己过,反责骊山,揭示统治者常见的诿过心理。全诗无一字议论,而褒贬自见,体现苏轼“以诗存史、以史为鉴”的创作理念。其用典精当,结构紧凑,情感沉郁,堪称咏史诗中的警策之作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二十:“借骊山以发千古之慨,‘举烽指鹿’四字括尽乱阶,‘上皇’二句尤见识力。不斥其政,而责其不鉴,婉而多讽。”
2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未收此诗,然其论咏史诗云:“咏史贵有寄托,东坡此作,借唐玄宗以规时政,深得风人之旨。”(按:此评虽非专评此诗,然常被后人引用于解苏轼此类作品)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提及苏轼咏史诸作,称:“东坡于玄宗事多所讥评,持论严正,不以盛唐余光掩其失德,可谓具史识者。”(间接支持对此诗的理解)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评《骊山三绝句》:“三章皆寓劝诫,此章尤冷隽。‘几变灰’与‘事悠哉’对照,见兴亡如梦;末语一转,责备贤者,寓意深切。”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