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小孩子不懂什么是忧愁,一会儿站起来,一会儿又坐下,不停地拉着我的衣角。
我想责备孩子不懂事,老妻却笑着劝我:这孩子还小,正是天真懵懂的时候。
可你比他还痴啊!既然心中不快乐,又何必强自忧愁呢?
听了这话,我不禁心生惭愧,于是重新坐下,她已为我洗净酒杯放在面前。
她的体贴远胜过刘伶的妻子,那妇人当初还只是为几文酒钱而唠叨罢了。
以上为【小儿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小儿:指年幼的儿子,苏轼有多个儿子,此处或泛指家中孩童。
2. 起坐牵我衣:形容小孩活泼好动,依恋父亲的情态。
3. 嗔:责怪,生气。
4. 老妻:年长的妻子,苏轼时已年迈,故称王闰之或王朝云为老妻(据创作时间而定)。
5. 劝儿痴:劝我说孩子还小,不懂事,不必计较。
6. 儿痴君更甚:你比孩子还更痴迷于忧愁。
7. 不乐愁何为:既然不快乐,又何必去忧愁呢?意谓忧愁无益,不如释怀。
8. 洗盏当我前:洗净酒杯放在我面前,表示体贴与劝慰。
9. 大胜刘伶妇:远胜过刘伶的妻子。刘伶为魏晋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嗜酒如命,其妻曾劝止饮酒。
10. 区区为酒钱:指刘伶妻因酒费而劝阻,出于现实考虑;而苏轼之妻则理解其借酒解忧的心理,更为通达。
以上为【小儿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以日常家庭生活为题材,通过小儿牵衣、妻子劝慰的细节,表现了苏轼在人生困顿中对亲情温暖的感悟。诗中“小儿不识愁”与诗人自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成人世界的烦忧与童真的无邪。而妻子的一句“儿痴君更甚”,既幽默又深情,点出丈夫沉溺忧愁实为执迷,反不如孩童洒脱。最后以刘伶妻典故作结,赞妻子通达体谅,不阻饮酒遣怀,更显夫妻情深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,在琐碎家常中见人生哲理,是苏轼晚年豁达心境的写照。
以上为【小儿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属苏轼晚年作品,风格平易近人,寓深刻于平淡之中。开篇以“小儿不识愁”起笔,既写出童真之乐,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沉重。小儿“牵衣”的动作生动传神,展现出家庭生活的温馨画面。接着“我欲嗔”与“老妻劝”构成情绪转折,妻子的话语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蕴含智慧——她指出诗人执着于愁绪,反而不如孩童自在,这是一种含蓄的规劝,也是深情的理解。
“还坐愧此言”一句尤为动人,“愧”字道出诗人内心的触动与自省,说明他并非麻木于忧愁,而是被亲人的温情唤醒。结尾用刘伶妻的典故,巧妙对比,突出自己妻子不仅不阻饮酒,反而主动为之洗盏,其宽容与共情令人动容。此诗虽无宏大叙事,却在细微处见真情,在寻常中显哲思,体现了苏轼“平淡乃绚烂之极”的艺术追求,也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依靠家庭温情获得心灵慰藉的生命态度。
以上为【小儿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苏轼诗:“随物赋形,触处成趣,此等小诗尤见性情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:“语浅意深,家常琐事中见襟抱,东坡晚岁之作多类此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写夫妇之情,不假雕饰,而自然深厚,惟东坡能之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以俚语入诗而不俗,因情真也。‘儿痴君更甚’五字,足令千古读者解颐而感动。”
以上为【小儿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