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芙蓉与金菊交错开放,枝叶繁茂,横斜满栏。遥想那退朝归来的官员,正享用着由官府特制的糕点与美酒。哪里知道在江海漂泊之人,只能以凋落的花瓣为食,聊以果腹。典当衣物来度过重阳佳节,岁月匆匆,寒冬将至,令人感伤。没有御寒的衣服,只能让寒风刺骨;没有酒来暖身,只能愁眉相对。贫居的生活实在可叹,衣食无着这两件事,总是紧紧相随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:苏轼晚年贬谪期间,追和陶渊明《贫士》诗共七首,此为其一,前有引言说明作诗缘起。
2. 芙蓉:指木芙蓉,秋季开花,常象征高洁。
3. 金菊:金色的菊花,重阳节前后盛开,为节日象征。
4. 阑干:纵横交错的样子,形容花枝繁盛。
5. 退朝人:指朝廷官员,退朝后享受安逸生活。
6. 糕酒出大官:指重阳节时官府所赐或官员自备的节日糕点与酒,象征仕宦阶层的优渥。
7. 江海上:指诗人贬谪于惠州、儋州等偏远之地,远离政治中心。
8. 落英亦可餐:化用《离骚》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表达以自然之物充饥,寓高洁之志。
9. 典衣作重阳:典当衣物以度重阳节,反映生活困窘。
10. 徂岁惨将寒:时光流逝,岁末将至,气候转寒,暗喻人生晚景凄凉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拟和陶渊明《贫士》组诗之一,借重阳节之景抒写自身困顿潦倒之境,表达了对仕途失意、生活清苦的深切感慨。诗中通过对比朝中官员的优渥生活与自己流落江湖的窘迫处境,凸显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。诗人化用陶诗意境,又融入自身遭际,语言质朴而情意深沉,体现出“和陶”诗中特有的超然与悲悯交织的情感基调。全诗围绕“贫”字展开,既写物质之匮乏,亦抒精神之孤寂,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坚守节操、安贫乐道的人格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对比,展现诗人身处逆境却坚守志节的精神风貌。开篇描绘芙蓉与金菊并放之景,色彩明丽,却暗含孤芳自赏之意。继而笔锋一转,由“遥怜”引出朝官享乐之态,反衬自身“落英可餐”的清苦生活,形成强烈对照。“典衣作重阳”一句,直白而沉痛,道尽贬谪生活的拮据。结尾“无衣粟我肤,无酒颦我颜”,以身体感受写贫困,真切动人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深远,既承陶诗之冲和淡远,又具东坡之旷达坚韧。尤其“岂知江海上,落英亦可餐”一句,将屈原式的高洁与陶渊明式的隐逸融为一体,彰显了诗人虽处困厄而不改其志的品格。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和陶诸作,语淡而味永,非徒摹其形迹,实得其神理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此诗写贫士之况,不怨不怒,惟以落英自况,风骨凛然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清诗别裁集》卷五:“东坡和陶,取其冲澹,而时露豪气,此首纯以萧瑟见长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苏和陶诗多寄托身世,尤以岭海时期为最沉郁,此篇可见一斑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‘典衣作重阳’十字,写尽迁客穷愁,而末二语尤见贫而不谄之态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贫士七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