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西斋幽深又明亮,屋中安放一张六尺长床。
我这多病之人早晨睡足后,在床上端坐,只觉白日漫长。
头脑昏沉既非因醉酒,独自行走也并非癫狂。
提起衣角伫立于竹林清风下,顿时感到宁静之中透出微微凉意。
起身缓步走入西园,草木都散发着幽静的芬芳。
一枝石榴花正盛开,桑树和枣树在阳光照耀下生机盎然。
斑鸠寻得佳荫栖息,困倦地站着,忘了飞翔。
黄鸟也显得欢欣,发出婉转悦耳的新鸣声。
拄着藜杖观赏万物的变化,也借此反观自身生命的流转。
世间万物皆各得其所、顺应时节,唯独我的人生却日益忧惧不安。
以上为【西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西斋:指诗人居所西边的书斋或居室,常用于文人自居清修之所。
2. 六尺床:古代尺寸较今略小,六尺约为今1.8米左右,形容床宽大舒适,亦暗示闲居之状。
3. 病夫:苏轼自称,其晚年多病,常以此自谓。
4. 危坐:端正地坐着,形容严肃或专注的姿态。
5. 觉日长:因无所事事或心境低落而感觉白昼漫长。
6. 昏昏:头脑不清醒的状态,此处非指醉酒或疾病所致,而是心境的恍惚。
7. 踽踽(jǔ):孤独行走的样子。
8. 褰(qiān)衣:撩起衣襟,以防被露水或草叶沾湿,动作中见闲适。
9. 穆然:静穆安宁的样子。
10. 日皇皇:皇皇,通“惶惶”,形容内心不安、忧虑不已。此句意为自己的生命在时光流逝中愈发感到惶恐。
以上为【西斋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西斋》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体现了其身处逆境时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察。全诗以“西斋”为观察点,由居所写起,逐步拓展至庭院、草木、鸟禽,再转入内心感悟,结构井然,情景交融。诗人通过描绘宁静幽美的环境与生机盎然的物态,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“生日皇皇”的焦虑。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。诗中“万物各得时,我生日皇皇”一句,直抒胸臆,道出了仕途失意、年华老去的深切感慨,亦折射出儒家士大夫对生命价值与时运不济的永恒追问。整体语言平实自然,意境深远,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仍能静观天地、内省自我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西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西斋”为空间核心,构建了一个静谧、清幽的生活场景。开篇写斋室“深且明”,既写物理空间的幽邃明亮,也暗喻心境的澄澈与孤寂。继而以“病夫朝睡足”引入主体形象——一位年迈多病、退居闲处的士人,其“危坐觉日长”不仅写出百无聊赖之感,更隐含对时间流逝的敏感。
中间八句转入对外界自然的细致描摹:竹风微凉、草木含香、榴花初绽、桑枣生光,视听嗅觉交织,动静相宜。斑鸠“困立忘飞翔”,黄鸟“新音变圆吭”,皆具生动情态,体现万物顺应时节、各得其所的生命喜悦。
然而笔锋一转,“杖藜观物化,亦以观我生”,由外物之变引向自我生命的反思。前文越是渲染自然的和谐与生机,越反衬出诗人“生日皇皇”的焦虑与失落。结尾两句形成强烈对比:天地万物皆适时而动,唯有“我生”在政治压抑与岁月催逼中不得安顿。
全诗语言质朴无华,却情感深沉,体现出苏轼“平淡中见真味”的艺术风格。它不仅是写景抒怀之作,更是晚年思想的缩影——在参悟自然中寻求解脱,却又无法摆脱士人对功业与命运的执着。
以上为【西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写闲居之趣,而忧患之意潜伏其中,所谓‘乐景写哀’者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评曰:“语极冲淡,而感慨弥深。‘万物各得时,我生日皇皇’十字,足令千古志士同声一叹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晚年诗,愈老愈淡,愈淡愈厚。如此类者,看似不经意,实则字字经心,情寓于景,怨而不怒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苏诗善以寻常景物发不平之鸣,如《西斋》中‘黄鸟亦自喜’与‘我生日皇皇’对照,轻重之间,倍见沉痛。”
以上为【西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