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中秋的明月照耀万山,毫无阻隔;一只孤雁尚能传递远方的书信。
深奥的佛经如同枯笔奋战般难以书写,唯有真诚相见,才可互问近况如何。
以上为【和黄龙清老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黄龙清老:指黄龙派高僧晦堂祖心禅师(号清老),北宋临济宗黄龙派重要人物,苏轼曾与之交游问道。
2. 万山不隔中秋月:中秋月光明澈,穿越群山,象征情谊或佛性无所不在、不受阻碍。
3. 一雁能传寄远书:古有鸿雁传书之说,此处表达虽相隔遥远,仍可互通音讯。
4. 深密伽陀:伽陀(梵语Gāthā)指佛经中的偈颂,深密言其义理幽深难测。
5. 枯战笔:形容执笔苦思、竭尽心力写作的状态,“枯”有精疲力竭之意,“战”显其用力之甚。
6. 真诚相见:直心相对,不虚伪做作,契合禅宗“直指本心”的精神。
7. 问何如:询问对方近况如何,表达关切之情。
以上为【和黄龙清老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写给黄龙清老禅师的三首诗之一,体现了诗人与禅师之间深厚的精神交流与敬重之情。诗中以“万山不隔中秋月”起兴,既写自然景象之通透无碍,又暗喻佛法或友情超越空间阻隔;“一雁传书”则寄托了深切的思念与沟通之愿。后两句转向禅理探讨,“伽陀”为佛经偈语,言其深密难解,而“枯战笔”形象地写出思索与书写之艰难。末句回归人情,强调“真诚相见”才是彼此问候的根本,既显禅意,又富人情味。全诗融合自然、情感与哲理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是苏轼酬赠僧人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和黄龙清老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结构精巧,前两句写景抒情,后两句谈禅述怀,情景交融,理趣并存。首句“万山不隔中秋月”气象开阔,以自然之永恒光明喻心灵之相通,意境高远;次句“一雁能传寄远书”转而具体,从宏大转入细微,赋予孤雁以深情使命,增强了人情温度。第三句陡然转入宗教哲思,“深密伽陀枯战笔”,写出参悟佛法之艰涩与笔耕之辛劳,透露出诗人对禅理的敬畏与努力。结句“真诚相见问何如”看似平淡,实则归于本真,呼应禅宗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理念,也体现苏轼一贯崇尚真率自然的人生态度。整首诗语言凝练,对仗工稳,意象丰富,既有士大夫的雅致,又有禅者的超脱,堪称苏轼晚年与禅僧交往诗歌中的代表之作。
以上为【和黄龙清老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空一气,寓深情于淡语之中,非深于禅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前二句写景寄情,后二句即事悟理,自然流转,不着痕迹,可谓妙契禅机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万山不隔中秋月’,语极浑成,比兴深远,东坡集中不可多得之句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以雁书对月色,以伽陀对相见,工对而意不滞,见东坡驾驭文字之能。”
5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:“此诗融亲情、友情、禅意于一体,表现出苏轼晚年思想中儒释交融的特色。”
以上为【和黄龙清老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