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新年来到丹阳,次日即将立春,寄给友人鲁元翰。盘中堆满细嫩的茵陈芽,精致如丝,恰与椒花争艳,各显新春之新意。儿时骑竹马嬉戏的情景犹在眼前,怎会相信自己已入暮年?明日立春行“打春牛”之俗,不必推辞春天的到来。早些去西湖玩水尚来得及,赶往北寺观灯也还不到误了时辰。我已是白发苍颜的老者,谁还会记得?清晨频频打喷嚏,莫非是有人在思念我?
以上为【元日过丹阳,明日立春,寄鲁元翰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元日:农历正月初一,即春节。
2. 丹阳:今江苏丹阳市,位于镇江附近,苏轼赴任途中经此。
3. 明日立春:指正月初二为立春日,古人重视节气更替,有迎春习俗。
4. 鲁元翰:名有开,字元翰,杭州人,苏轼友人,曾任密州知州。
5. 堆盘红缕细茵陈:盘中盛放细嫩的茵陈芽,色微红如丝缕。茵陈为春季采食的野菜,有药用价值。
6. 巧与椒花两斗新:茵陈与椒花(或指椒盘,古时元旦以椒酒或椒盘祭祖祈福)争相展示新春气息。“斗新”谓争新比美。
7. 竹马异时宁信老:回忆儿时骑竹马的游戏,感叹时光飞逝,难以相信自己已老。竹马,儿童玩具,象征童年。
8. 土牛明日莫辞春:明日立春,官府有“打春牛”仪式(以土塑牛,鞭而碎之,劝农耕之意),故云“土牛”。此句劝春勿拒,亦含顺应天时、欣然迎春之意。
9. 西湖弄水犹应早,北寺观灯欲及辰:指游览西湖、观赏灯会尚不为迟,尚可及时参与节庆活动。西湖,此处或指丹阳附近湖泊,非杭州西湖。北寺,泛指寺庙。
10. 晓来频嚏为何人:清晨屡次打喷嚏,暗用俗语“人道我,我则嚏”,表示有人在背后思念自己,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挂念。
以上为【元日过丹阳,明日立春,寄鲁元翰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八年(1085年)正月初一过丹阳时所作,次日立春,因感时节更迭、人生易老,遂作诗寄赠友人鲁元翰。全诗融节令风俗、个人感慨与友情思念于一体,语言清新自然,情感真挚细腻。既有对童年往事的追忆,也有对年华老去的无奈;既写新春气象,又寓人生迟暮之叹。尾联以“频嚏”这一生活细节收束,化用民间“人念即嚏”的俗语,含蓄表达对友人牵挂之情,幽默中见深情,是苏轼晚年诗风平和蕴藉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元日过丹阳,明日立春,寄鲁元翰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精巧,由物及情,由景入思。首联写新春饮食风俗,以“红缕细茵陈”与“椒花”并置,突出视觉之美与节令之新,展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。颔联陡转,从“竹马”之童趣反衬“宁信老”之慨叹,再以“土牛打春”之民俗承接,劝春亦自劝,体现豁达心境。颈联写行动安排,看似闲适从容,实则隐含时不我待之紧迫感。尾联尤为精彩,以“频嚏”这一极富生活气息的细节作结,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,幽默中透出温情,令人回味无穷。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雅致,情感深沉而不过于悲切,展现了苏轼晚年处逆境而能自适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元日过丹阳,明日立春,寄鲁元翰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二十四:“此诗清丽婉转,语虽平淡而情味悠长。‘竹马’‘土牛’一联,今昔对照,感慨系之,而不露痕迹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晓来频嚏为何人’,用俗语入诗而不觉其俚,反觉情真,东坡妙处正在此。”
3. 清·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:“东坡此诗,节序与交情交融无间。‘莫辞春’三字,含无限生意,非独应景而已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此诗写元日立春交接之际,人事、时序、情怀俱到。末语忽作痴语,愈见真挚。”
以上为【元日过丹阳,明日立春,寄鲁元翰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