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已年近四十九,漂泊在外却痛失幼子。
这孩子真是我的骨肉,眉目之间早已显出相似之态。
还未来得及看清他喜欢什么,他已轻快地追逐书卷文史。
小小年纪就摇头拒绝梨和栗子,似乎懂得推让是本分,不贪非分之物。
我年老常少欢乐,全靠他的笑容带来一丝欣喜。
谁知突然间他竟被夺走,莫非是我造下恶业连累了你?
火化时怎能免去世俗的柴薪,人的形体终归在须臾之间化为虚无。
归来后怀抱空空如也,老泪纵横如同倾泻的流水。
以上为【去岁九月二十七日,在黄州,生子遁,小名干儿,颀然颖异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,病亡于金陵,作二诗哭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去岁九月二十七日:指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九月二十七日,苏轼在黄州(今湖北黄冈)生第四子苏遁。
2. 黄州: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贬谪之地,时为团练副使。
3. 遁:苏轼第四子,小名干儿,生于元丰七年,卒于元丰八年(1085年)。
4. 颀然颖异:形容孩子身材修长、天资聪慧出众。
5. 金陵:今江苏南京,苏轼于元丰八年由黄州量移汝州途中经金陵,其子病逝于此。
6. 眉角生已似:眉目之间已显出与父亲相像之处,体现血脉相连。
7. 未期观所好:还未等到观察他长大后的志趣爱好。
8. 蹁跹逐书史:轻快地奔向书籍典籍,形容幼子好学之态。
9. 摇头却梨栗:典出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“孔融让梨”,此处喻幼子知礼谦让。
10. 衣薪那免俗:指火葬时需用柴草包裹尸体,虽不合儒家土葬之礼,但迫于现实不得不从俗。
以上为【去岁九月二十七日,在黄州,生子遁,小名干儿,颀然颖异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,病亡于金陵,作二诗哭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爱子苏遁夭折后所作的悼亡之作,情感真挚沉痛,语言质朴自然,展现了诗人作为父亲深沉的哀思与自责。诗中既有对幼子聪慧早慧的追忆,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悲叹,更有因自身仕途坎坷而牵连子女的愧疚。全诗以平实语言写至情至性,将个人命运与亲情离合交织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人性光辉与精神深度。
以上为【去岁九月二十七日,在黄州,生子遁,小名干儿,颀然颖异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,病亡于金陵,作二诗哭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五言古体写成,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直陈“吾年四十九,羁旅失幼子”,既点明年龄之暮、处境之困,又突显丧子之痛,奠定全诗悲怆基调。接着回忆幼子容貌与品性:“眉角生已似”见血脉之亲,“蹁跹逐书史”显天资之高,“摇头却梨栗”赞德行之早成,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聪慧懂事的形象,令人怜惜。
“吾老常鲜欢,赖此一笑喜”一句,道尽晚年漂泊中唯一的慰藉,反衬出失去后的巨大空虚。“忽然遭夺去,恶业我累尔”则转为深刻自责,将孩子的夭折归因于自己的“恶业”,反映出苏轼在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因果观念,也透露出内心难以排解的痛苦。
结尾“归来怀抱空,老泪如泻水”以极朴素的语言收束,却极具感染力。“怀抱空”三字写尽父爱失落之虚空,“老泪如泻水”则形象传达出情感崩溃之状。全诗不事雕琢而感人至深,堪称古代悼亡诗中的真情典范。
以上为【去岁九月二十七日,在黄州,生子遁,小名干儿,颀然颖异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,病亡于金陵,作二诗哭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语极朴而情极哀,读之令人酸鼻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评:“纯是肺腑中流出,无一毫矫饰,故能动人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清诗别裁集》虽未直接收录此诗,但在论苏诗时称:“子瞻诗多率真之作,至性所钟,尤在家人父子之间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云:“东坡于亲子之殇,发为诗歌,皆凄恻缠绵,有《蓼莪》之遗音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指出:“苏轼悼子诸作,情真而辞质,盖痛极不能为工巧语也。”
以上为【去岁九月二十七日,在黄州,生子遁,小名干儿,颀然颖异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,病亡于金陵,作二诗哭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