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日夜兼程,奔赴江海方向,沿途只见枫叶飘落、芦花飞舞,秋意正浓,兴致悠然。
漫长的淮河上,天色苍茫,分不清天与水的界限,远处青山随着船身起伏,仿佛一同低昂摇曳。
寿州城已隐约可见白石塔,可我的小船尚未绕过前方的黄茅山冈。
水面平静,风势轻柔,视线却仍望不到故人所在;唯见一片苍茫烟雾中,似有故人久久伫立。
以上为【出颍口初见淮山,是日至寿州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颍口:颍水入淮之口,在今安徽寿县西北,为古代重要水路交汇处。
2. 淮山:指淮河沿岸的山峦。
3. 寿州:唐代至宋代州名,治所在今安徽省寿县。
4. 秋兴长:秋日的情怀悠长,语出杜甫《秋兴八首》,此处化用其意。
5. 长淮:指淮河,因其流长,故称“长淮”。
6. 忽迷天远近:形容水天相接,视野模糊,难以分辨天地边际。
7. 船低昂:船随波起伏,山影亦随之上下摆动,仿佛青山与船共浮沉。
8. 白石塔:寿州城内或近郊的佛塔,以白色石材建造,为地标性建筑。
9. 短棹:指小船或短桨,代指行舟。
10. 黄茅冈:长满黄茅草的山冈,为途中山丘地貌。
以上为【出颍口初见淮山,是日至寿州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赴任途中经颍口入淮,初见淮河山水时所作,记述了由水路南行的真实行程与心境。全诗以行旅为线索,融写景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。诗人通过“秋兴长”“天远近”“船低昂”等细腻描写,展现旅途中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。末句“故人久立烟苍茫”虚实相生,将思念之情寄托于迷蒙景色之中,含蓄隽永,耐人寻味。整首诗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清丽自然、情景交融的风格特征。
以上为【出颍口初见淮山,是日至寿州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以“我行”起笔,贯穿全篇,形成清晰的时间与空间线索。首联点明时节与行程,“秋兴长”三字既写景又抒情,奠定全诗悠远而略带萧瑟的基调。颔联“长淮忽迷天远近,青山久与船低昂”尤为精妙,以“忽迷”写出视觉的恍惚感,以“久与”赋予青山以生命,船行波动与山影起伏融为一体,体现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颈联转入近景,白石塔已现,而黄茅冈未过,暗示行程尚未结束,也为下句的遥望埋下伏笔。尾联“波平风软望不到,故人久立烟苍茫”是全诗情感高潮,表面写景,实则寄情——风虽软、波虽平,却望不见故人,唯有烟霭茫茫中似有人影伫立,虚实交错,情思绵长。此句不言思念而言“望不到”,更显深沉。整体语言洗练,意境空灵,展现了苏轼早年诗歌中少见的婉约与含蓄之美。
以上为【出颍口初见淮山,是日至寿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逸有致,写景如画,尤以‘青山久与船低昂’一句,得水程神理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忽迷’‘久与’四字,细入毫芒,非亲历者不知。”
3. 《御选唐宋诗醇》卷三十七:“通体清空一气,结处悠然不尽,有风人之遗。东坡少年之作,已有如此气象,宜其后来独步千古。”
4. 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此诗作于熙宁四年(1071)赴杭州通判道中,时公初出京师,心怀忧郁,而诗语冲淡,不露痕迹,可见其涵养。”
5. 张道《苏亭诗话》:“‘故人久立烟苍茫’,不言己思人,而言人思己,转出一层,益觉情致深婉。”
以上为【出颍口初见淮山,是日至寿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