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残废之人常想着重新站立,我又岂能忘记归乡之路?
不敢梦见故乡的山川,唯恐触动对祖坟荒芜的哀伤。
人生在世本如暂居逆旅,此身刹那变迁,念念皆非旧我。
惠州城又有什么值得留恋?偶然拾得仙鹤脱落的羽毛而已。
困于涸辙的鱼仍守着旧池,聚集泡沫相互依偎不肯离去。
长子已能主持家门事务,按时节参与赋役劳作。
梦中与邻家老翁交谈,他默默怜悯我的衰老与孤寂。
一切往来皆交付造物安排,无需谁来召唤或驱使。
以上为【和陶还旧居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陶还旧居:指苏轼追和陶渊明《还旧居》一诗。陶诗原作描写归返旧居所见荒芜景象,抒发人生无常之叹。
2. 痿人常念起:比喻自己虽遭贬谪、处境困顿,仍心系故土,渴望回归。痿人,肢体瘫痪者。
3. 夫我岂忘归:反问语气,强调自己从未忘记归乡之心。
4. 恐兴坟墓悲:害怕想起家乡亲人坟墓荒废,引发悲伤。古人重视祭扫祖茔,不得归则心怀愧疚。
5. 生世本暂寓:人生在世如同寄居旅舍,出自佛教“浮生若梦”思想。
6. 此身念念非:化用《楞严经》“诸可还者,自然非汝;不汝还者,非汝而谁?”意谓身体与念头皆瞬息变化,无有恒常。
7. 鹅城:惠州别称,因城形似鹅而得名。
8. 鹤毳遗:仙鹤脱落的羽毛。比喻贬所偶得之微物,亦暗含高洁之志未泯。
9. 穷鱼守故沼:典出《庄子·外物》“周昨来,有中道而呼者,周视车辙中有鲋焉,曰:‘我东海之波臣也,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?’”喻身处困境仍眷恋故地。
10. 聚沫犹相依:水中泡沫聚集暂存,比喻人生短暂、亲族相依。亦出自佛典,象征世间虚幻。
以上为【和陶还旧居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时所作,题为“和陶还旧居”,是其追和陶渊明《还旧居》之作。全诗以沉郁之笔抒写羁旅之思、身世之感,既有对故园的深切怀念,又有对生命无常的哲理体悟。诗人借“痿人念起”起兴,喻己虽处困顿仍不忘归志;又以“不敢梦故山”道出内心深藏的悲痛——非不思乡,实不忍触痛。后半转入对现实生活的平静叙述,展现其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。末句“往来付造物,未用相招麾”,超然物外,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。整体风格冲淡而深情,可谓“哀而不伤,怨而不怒”。
以上为【和陶还旧居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以“痿人念起”设喻,形象揭示诗人虽贬谪远荒,归心未已。继而笔锋一转,“不敢梦故山”,道出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——不是不想,而是不敢想。这种克制的情感更具张力,令人动容。中间数联融合佛理与现实,既言“生世本暂寓”的旷达,又写“穷鱼守故沼”的执着,展现了苏轼思想中出世与入世的统一。写家庭生活“大儿当门户”一句,平实中见温情,是乱世中仅存的慰藉。梦境描写尤为动人,邻翁之“悯默”,正是世人对这位落魄文豪的普遍同情。结尾两句归于天命,不怨不躁,完全契合其晚年“静退安命”的心境。全诗语言质朴,意境深远,和陶而神似,堪称东坡晚年五言佳作。
以上为【和陶还旧居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七:“此和陶诗中最得渊明神理者。语虽平淡,而感慨极深。‘不敢梦故山’五字,字字从肺腑流出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穷鱼守故沼,聚沫犹相依’,比兴深至,非徒摹写景物。东坡晚岁诗,愈淡愈厚。”
3. 宋·周紫芝《太仓稊米集》:“东坡谪惠州,多和陶诗,盖自伤流落,托之渊明也。此篇尤见其不忘君亲、眷恋邦族之意。”
4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:“起结俱从道理上说,中幅情事穿插,章法井然。‘梦与邻翁言’一联,真境写幻,幻中有真。”
5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苏和陶诗,非止模仿其辞,实取其意以自遣。此诗‘生世本暂寓’云云,已具禅理,而忠爱之情未泯,最足见宋贤胸次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还旧居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