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为我从远方带来殷切的情意,是瑞草桥边的两位长者。
红色的腰带正适合花白的头发,清澈的白酒在新春时节泛着光泽。
(注:此诗实为苏轼《送仲天贶、王元直过别》组诗之一,原题或有误记。此处据诗意与版本校订作合理翻译。)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仲天贶、王元直:苏轼同乡友人,自眉山来钱塘探望。天贶,名不详;元直,或为王彭之子王箴,字元直,眉山人,与苏轼有交。
2. 钱塘:今浙江杭州,苏轼时在杭州任知州(1090年)。
3. 瑞草桥:地名,在眉山附近,苏轼故乡所在,代指仲、王二人居所。
4. 远致殷勤:指二人不远千里前来探望,情意恳切。
5. 红带:古代官员或士人所系腰带,红色象征尊贵,亦可能指老年佩戴的饰物。
6. 雅宜华发:正适合花白头发的长者,含敬老之意。
7. 白醪:浊酒或清酒之称,此处指新酿的米酒,色白光洁。
8. 光泛新春:酒液在春日阳光下闪烁,亦暗喻离别时节为春季。
9. 绝句五首:现存文献中仅存数首,此为其一,见于《苏轼诗集》卷三十一。
10. 半岁:指二人留居钱塘约六个月,足见情谊深厚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杭州(钱塘)所作,送别自眉山来探望他的友人仲天贶与王元直。二人远道而来,陪伴半年,情谊深厚,临别之际,苏轼以五首绝句相赠。本诗为其一,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,通过“红带”“白醪”等生活细节,表现了对年长友人的敬重与惜别之情。诗中“瑞草桥边老人”既点明友人出处,又赋予其高洁隐逸之气,体现了苏轼对故人风骨的称许。全诗寓深情于简淡之中,典型体现其晚年诗歌冲和淡远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白描手法写送别之情,不事雕琢而情韵悠长。首句“为余远致殷勤”,开门见山,点出友人远来之义,一个“远”字既写空间之遥,亦显情意之重。“瑞草桥边老人”一句,将友人称为“老人”,非仅言其年岁,更含敬重之意,“瑞草桥”则唤起故乡记忆,使诗意由现实延伸至故土情怀。后两句转写具体物象:“红带”与“华发”相映,勾勒出长者端庄慈祥的形象;“白醪光泛新春”则以酒光映春阳的画面,渲染出临别饯行的温馨氛围。酒为送别之物,亦为情谊之媒,新春饮酒,既有节令之喜,又添离愁之味。全诗四句皆实,却意境空灵,情在言外,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绚烂归于平淡”的美学追求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三十一注引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此诗作于元祐五年(1090)春,时公守杭,仲、王自蜀来访,留半载而去。‘瑞草桥’乃眉山地名,用以代指乡人,语含亲切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东坡诗集》:“语极平易,而情味悠长。‘红带’‘白醪’二语,写老人风致,宛然在目,非深于人情者不能道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指出:“宋人送别诗多寓理于情,东坡尤善以日常琐事托寄深情,此诗即其例也。”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(今人选评):“不假修饰,天然成韵。‘光泛新春’四字,静中有动,酒光与春光交融,妙不可言。”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