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九日这一天,我去寻访臻阇黎,于是乘着小船前往勤师院,写下两首诗。
满头白发总嫌岁月流逝得太快,年老的眼睛又害怕酒杯太深而伤目。
南屏山中的老僧时常悠闲地前来探访,而东阁的郎君却懒于再去寻访。
试着碾磨新采的茶芽,烹煮如白雪般清冽的茶汤;不要再拿起经霜的花蕊,像嚼黄金一样细细品味。
一叶扁舟再次横截平静的湖面而去,我想要去探访孤山上的高僧支道林。
以上为【九日,寻臻阇黎,遂泛小舟至勤师院,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九日:指农历九月初九,即重阳节。古人有登高、赏菊、饮菊花酒等习俗。
2. 寻臻阇黎:探访名为“臻”的和尚。“阇黎”为梵语“阿阇梨”的简称,意为高僧或导师。
3. 勤师院:寺院名,具体位置不详,可能位于杭州西湖附近,与南屏山、孤山等地相近。
4. 白发长嫌岁月侵:年岁渐长,白发增多,故常感岁月无情地侵蚀生命。
5. 病眸兼怕酒杯深:眼睛有病,故不敢多饮酒,亦暗含对放纵生活的克制。
6. 南屏老宿:指南屏山中的年长老僧。“老宿”指修行久、德高望重的僧人。
7. 东阁郎君:指朝廷官员或昔日同僚。“东阁”为古代官署之一,代指仕途人物。
8. 试碾露芽烹白雪:采摘带露的新茶芽,碾碎后烹煮成色如白雪的清茶。形容饮茶之雅。
9. 休拈霜蕊嚼黄金:不要再去玩赏经霜的菊花蕊,将其比作“黄金”,暗示世人贪恋外物之美。
10. 孤山支道林:孤山在杭州西湖中,为林逋隐居之地;“支道林”即晋代高僧支遁,字道林,善谈玄理,是佛门名士的象征。此处借指理想中的高僧或精神导师。
以上为【九日,寻臻阇黎,遂泛小舟至勤师院,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重阳节(九日)所作,记述其寻访僧人臻阇黎并泛舟至勤师院的情景。全诗融合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、身体衰老的无奈、对清净佛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洁人格的追慕。诗中既有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,又有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。通过“试碾露芽”“休拈霜蕊”等细节,表现出诗人对简朴清雅生活的推崇;结尾以“欲访孤山支道林”作结,寄托了对隐逸高僧的敬仰与自身精神归宿的追寻。整体风格冲淡自然,情理交融,体现了苏轼晚年参禅悟道、心境澄明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九日,寻臻阇黎,遂泛小舟至勤师院,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重阳节为背景,抒写诗人晚年参禅悟道、厌倦俗务、向往山林的心境。首联直抒胸臆,从“白发”“病眸”切入,表现身体的老迈与对生命的警觉,奠定了全诗沉静内省的基调。颔联运用对比手法,“南屏老宿闲相过”写出与方外之人交往的自在从容,而“东阁郎君懒重寻”则流露出对官场人事的疏离与倦怠。颈联转入日常生活场景,以“碾露芽”“烹白雪”展现清雅的茶事活动,而“休拈霜蕊嚼黄金”一句尤为精妙,既是对世俗赏菊饮酒习俗的婉拒,也暗含佛家“离相”“不执”的哲理。尾联以“扁舟”“平湖”“孤山”勾勒出一幅空灵清远的画面,“支道林”作为精神偶像的象征,使全诗意境升华,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理想人格的追慕。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绚烂归于平淡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九日,寻臻阇黎,遂泛小舟至勤师院,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旷有致,见其晚岁心迹。‘试碾露芽’‘欲访支林’,皆非俗肠所能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三:“语极平淡,而意味悠长。‘病眸怕酒’非真畏酒,乃示老态耳;‘懒重寻’三字,大有倦游之意。”
3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九日泛舟访僧,触景生感。白发、病眸,自叹衰迟;老宿、郎君,一亲一疏。茶可涤烦,金非所好,其志可知矣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晚年诗,渐入渊明一路。此诗‘扁舟又截平湖去’,飘然有出尘想,结句用支道林典,不落痕迹,最得自然之妙。”
以上为【九日,寻臻阇黎,遂泛小舟至勤师院,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