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从床头自己拨开一坛如云般氤氲的天门冬酒,隐居之人尚未畅饮,早已沉醉于那浓郁芬芳之中。
天门冬酒酿成,恰逢新年喜庆之时,酒香与曲米的春意一同飘散,连邻居家都能闻到。
菜园渐渐荒疏,花影迷离;竹门斜掩,细雨纷纷落下。
我裹着棉被入睡,不知身在何处,东风吹拂面颊,吹散了眼睑上的斑驳纹路(或指醉眼朦胧之态)。
以上为【庚辰岁正月十二日,天门冬酒熟,予自漉之,且漉且尝,遂以大醉,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庚辰岁:即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。
2. 天门冬酒:以中药材天门冬酿制的药酒,古人认为有养生延年之效。
3. 漉(lù)之:过滤酒液。古代自酿酒多含酒糟,饮用前需过滤。
4. 一瓮云:形容酒香浓郁,如云气升腾。瓮,陶制盛酒器。
5. 幽人:隐士,此处为诗人自指。
6. 曲米:酿酒用的酒曲与米,代指酒。
7. 并舍闻:邻居也能闻到香气。并舍,相邻的屋舍。
8. 菜圃渐疏:菜园日渐荒疏,暗示生活简朴或心境闲散。
9. 缬(xié)纹:彩色丝织品上的花纹,此处比喻醉眼朦胧或脸上斑驳的光影。
10. 拥裘睡觉:裹着皮衣入睡,形容冬末春初寒意未消。
以上为【庚辰岁正月十二日,天门冬酒熟,予自漉之,且漉且尝,遂以大醉,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于庚辰年(元祐五年,1090年)正月十二日所作,记述其自酿酒成、亲自漉酒、边滤边饮以致大醉的情景。全诗以闲适之笔写隐逸之趣,表面写酒香春景、田园生活,实则寄寓诗人仕途困顿中寻求心灵超脱之意。语言清丽自然,意境空灵淡远,体现出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和平淡的特点。诗中“自拨床头一瓮云”一句想象奇崛,将酒气比作云雾,极富诗意。末句“吹面东风散缬纹”含蓄隽永,既写春风拂面之感,又似写醉后初醒之神态,余味悠长。
以上为【庚辰岁正月十二日,天门冬酒熟,予自漉之,且漉且尝,遂以大醉,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日常生活小事入诗,展现苏轼在杭州任官期间暂得闲适的生活片段。首联“自拨床头一瓮云”起笔不凡,“云”字既状酒香之氤氲,又赋予酒以仙逸之气,暗合道家养生饮酒之意趣。“幽人先已醉浓芬”写出未饮先醉的陶然之态,凸显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热爱。颔联写酒成之喜,“新年喜”点明时节,“曲米春香并舍闻”以嗅觉扩散写酒之美妙,极具感染力。颈联转入静谧田园景象,“花漠漠”“雨纷纷”营造出朦胧清冷的早春氛围,与内心的宁静相呼应。尾联写醉后拥裘而眠,梦醒不知身处何地,唯觉东风拂面,如解酲之手,意境缥缈,物我两忘。全诗情景交融,由动而静,由醉而醒,层层递进,展现了苏轼在政事之外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。
以上为【庚辰岁正月十二日,天门冬酒熟,予自漉之,且漉且尝,遂以大醉,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五引查慎行语:“‘一瓮云’奇语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2. 《纪批苏诗》卷二十六评此诗:“写醉意不落俗套,‘吹面东风散缬纹’尤得醉后神理。”
3. 清·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卷三:“东坡此等诗,看似不经意,实则字字有来历,风味自远。”
4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钞》评曰:“漉酒自饮,醉而赋诗,真隐者之乐也。然其乐中自有寂寞之怀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录此诗,称:“闲适之致,盎然纸上,东坡晚年诗境,渐入醇境。”
以上为【庚辰岁正月十二日,天门冬酒熟,予自漉之,且漉且尝,遂以大醉,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