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春意初动,北风犹带微寒,归雁亭边,目送大雁北归。蜀地游子南行,家乡遥远;吴地山岭寒冷,冬雪已早早消融。友人乘舟离去后,园中花絮纷飞零乱;昔日五马高官驾临,宾客随从簇拥的盛况如今不再。唯有那道士山宗说应当不会忘怀,怀抱琴弦默默无语,伫立在斜阳余晖之中。
以上为【莘老葺天庆观小园,有亭北向,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莘老:徐禧,字德占,号莘老,北宋官员,苏轼友人。时任杭州通判,曾修葺天庆观。
2. 天庆观:道教宫观名,宋代各地多有设立,此指杭州天庆观。
3. 小园有亭北向:园中建有一座朝北的亭子,因北方属阴,亭子少见,故具特殊意味。
4. 道士山宗说:道士名山宗说,生平不详,应为天庆观中修行者,向苏轼求诗。
5. 归雁亭:亭名,因可望见北归之雁而得名,亦暗含思归之意。
6. 春风欲动北风微:写早春时节,春气初萌而寒气未尽,气候交替之际。
7. 蜀客南游:指诗人自蜀地(四川眉山)南下任职,漂泊在外,乡关遥远。
8. 吴山寒尽雪先晞:吴地(今江浙一带)山中虽寒,但雪已早融。“晞”意为干燥、消融。
9. 扁舟去后花絮乱:写友人乘舟离去后,园中春花飘落,柳絮纷飞,象征离愁与荒寂。
10. 五马来时宾从非:昔日达官显贵(五马代指太守)车驾来临,宾客随从众多,如今皆已不在,人事变迁。
以上为【莘老葺天庆观小园,有亭北向,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应道士山宗说之请,为其所居天庆观小园中一座北向亭子题名并赋诗。全诗借景抒情,寓情于景,通过描绘春风、归雁、雪晞、花絮等自然景象,以及人事变迁的对比,表达出对友人离去的怅惘、对往昔繁华的追忆,更突显出道士超然物外、静默守真的形象。末句“抱琴无语立斜晖”意境深远,既写出道士的孤高清寂,也暗含诗人自身对道家境界的向往与共鸣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情感内敛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莘老葺天庆观小园,有亭北向,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四联各有意境层次。首联以“春风”与“北风”对举,点明时令之交,又以“归雁亭”与“送雁归”形成回环呼应,既写实景,又寓人生漂泊、归思难遂之情。颔联转写空间,由北及南,从吴山到蜀地,拓展了诗歌的地理视野,也加深了羁旅之感。“雪先晞”三字看似平淡,实则暗示春寒料峭中的生机萌动,含蓄蕴藉。颈联转入人事,以“扁舟去后”与“五马来时”对照,昔盛今衰之感油然而生,花絮之乱映衬心境之乱,宾从之非凸显孤独之深。尾联聚焦道士山宗说,“惟有道人应不忘”一句,既是对道士坚守道心的赞许,亦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。结句“抱琴无语立斜晖”,画面静谧悠远,琴象征高洁志趣,无语则见其超脱言诠,斜晖渲染出暮色苍茫的意境,余韵无穷。全诗融合儒者之感时伤逝与道家之清静无为,展现出苏轼晚年思想的圆融境界。
以上为【莘老葺天庆观小园,有亭北向,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情景交融,寄慨遥深,末句尤得陶韦遗意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风调萧散,有出尘之致。‘抱琴无语’一语,写尽道人神态,亦见作者胸次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前六句皆铺叙,结处乃见精神。‘惟有道人应不忘’,非谓他人忘,正见道人独能持守也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作于元祐五年知杭州时,观其语意冲和,不露牢骚,盖渐入化境矣。”
以上为【莘老葺天庆观小园,有亭北向,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