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牡丹与松柏一同栽种,任凭春风自由吹拂,各自自在开放。试问那些在墙壁上题字的客人,有几人不是为了赏花而来呢?
以上为【又和景文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景文:北宋文人刘景文(名季孙),字景文,苏轼好友,二人常有诗文唱和。
2. 牡丹:象征富贵荣华,春季开花,色泽艳丽,常被视为“花中之王”。
3. 松桧(guì):松树与桧树,均为常绿乔木,象征坚贞、长寿与高洁品格。
4. 付与春风自在开:意为任由春风安排,各自自然开放,体现顺应天时、无为而治的思想。
5. 壁间题字客:指游览园林或名胜时在墙壁上题诗留名的文人墨客。
6. 几人不为看花来:反问句,强调绝大多数人前来题字,实则是为观赏牡丹等花卉而来,暗含讽刺。
以上为【又和景文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和友人景文原韵之作,语言简淡而意蕴悠长。诗人借“牡丹”与“松桧”的并植,暗喻世俗之艳美与高洁之操守共处一境,却各得其所,顺应自然。后两句以设问方式,调侃文人雅士题壁留名之举,实则多因赏花而来,流露出对附庸风雅之辈的微妙讽喻,同时也体现了苏轼旷达自适、不拘形迹的人生态度。
以上为【又和景文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虽短,却意趣横生。首句“牡丹松桧一时栽”,表面写植物同植,实则寓意不同品格之人共处世间。牡丹代表世俗之美与繁华,松桧则象征隐逸之志与节操,二者并列,不争不扰,各展其性。次句“付与春风自在开”,进一步以自然之力统摄万物,表达顺应本性、不加干预的哲理,体现出道家“无为”思想的影响。
后两句笔锋一转,从景入人,由物及情。题壁本是文人雅事,但诗人发问:“几人不为看花来”,揭示出所谓“雅集”背后的真实动机——多数人不过是随俗赏花,附庸风雅而已。此问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深意,既调侃世态,又反衬出真正超然物外者的稀少。全诗语言朴素,结构精巧,寓庄于谐,耐人寻味,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哲理于日常、化妙思于浅语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又和景文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五引查慎行语:“此诗借花发论,不露痕迹。‘自在开’三字,见物各有性,人各有志,何必强同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曰:“语极平易,意自深远。末二句似嘲实叹,风致嫣然。”
3. 清代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评此诗:“起结俱妙,中寓讽世之意而不刻露,得风人之旨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吴可《藏海诗话》云:“东坡和韵诗,每出原唱之上,如此篇以简驭繁,意在言外,可谓善和者矣。”
以上为【又和景文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