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客居他乡三年未能再见青山,今日登楼相对远山,恍若梦中重逢。
明日又将踏上尘世旅途,心中羞愧,不敢在清澈的伊水边照见自己病倦的容颜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暴雨初晴楼上晚景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追和:依照他人原韵或诗意作诗相和。此处苏轼追和其弟苏辙旧作。
2. 子由:苏辙,字子由,苏轼之弟。
3.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:指苏辙去年在洛阳主持科举考试期间所作并寄给苏轼的九首诗。
4. 客路:旅居之路,指在外漂泊的生涯。
5. 三年不见山:苏轼自元祐六年(1091)出知颍州,后历知扬州、定州,至绍圣元年(1094)贬惠州,其间辗转多年,远离中原山水。此言“三年”为约数,极言久离故土。
6. 上楼相对:登上楼阁遥望山景。
7. 梦魂间:仿佛在梦中相见,形容思念深切。
8. 明朝却踏红尘去:意谓明日仍将奔赴官场俗务。“红尘”指世俗纷扰之地。
9. 羞向清伊照病颜:不敢在清澈的伊水边照见自己憔悴的面容。伊,即伊水,流经洛阳,苏轼兄弟曾共游于此。
10. 病颜:因劳累、忧愁或疾病而显得憔悴的面容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暴雨初晴楼上晚景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(子由)旧作《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》之一,题为“暴雨初晴楼上晚景”,抒写久旅思归、身心疲惫之情。诗中以“不见山”起兴,既写实亦寓情,山象征故园与清静之境,三年不得见,足见羁旅之久。登楼望景,恍如梦中,可见思念之深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预想明日仍须奔走红尘,不由心生惭愧,尤以“羞向清伊照病颜”一句,将身体之疲与精神之困融为一体,清流映病颜,对比强烈,情感沉痛而含蓄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宦海浮沉中的复杂心境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暴雨初晴楼上晚景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短小精炼,四句皆情语,却情景交融,意蕴深厚。首句“客路三年不见山”开门见山,道出长期漂泊之苦,“不见山”不仅是视觉上的缺失,更是心灵归宿的失落。次句“上楼相对梦魂间”将现实与梦境交织,登楼所见之山仿佛来自梦中,凸显久别重逢的恍惚感。第三句转折,明知美景当前,却无法久留,明日仍需投身“红尘”,流露出对仕途奔波的厌倦。结句“羞向清伊照病颜”尤为动人,以水照颜本为雅事,然“羞”字点出诗人自惭形秽——非因容貌,实因心力交瘁、志业未酬。伊水清澈如昔,而人已衰老病倦,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。此句化用古人临水自照之典,却翻出新意,极具感染力。全诗语言平实而情感深挚,展现了苏轼在政治逆境中内心的孤独与自省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暴雨初晴楼上晚景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四十引查慎行曰:“‘羞向清伊照病颜’,语极沉痛,盖自伤憔悴,不堪对昔时清景也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此诗:“语淡而情浓,久客之悲,尽在一‘羞’字中。”
3. 清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云:“此追和子由之作,触景生感,不假雕饰,而哀音自来,真晚岁羁怀之写照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七按:“‘三年不见山’,非实指三年,乃积年久客之辞。‘病颜’者,非独身病,亦心病也。”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暴雨初晴楼上晚景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