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钱塘西湖旁有一诗僧,名叫清顺,他所居住的藏春坞,门前有两棵古松树,树上有凌霄花攀援,清顺常常白天躺卧在松树下。我为郡守时,一天屏退随从去访他,松风骚然,清顺指着落花求我创作,我于是写下此词。
两株古松冲天而起,铜枝铁幹,屈伸偃仰,彷彿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,张牙舞爪,在烟雨中飞腾。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,掩映于一片墨绿苍翠之间,让人感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,一个和尚正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沉睡。
从湖上吹来的风,又清又软;一对喜鹊飞来树上,叽叽喳喳。只见在微风的摩挲之下,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,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。
版本二:
两条苍龙相对腾起,身披白甲,须髯苍劲,在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。
枝叶稀疏而暗送微香,树下有隐士正悠长地昼眠入梦。
湖面清风柔和轻拂,两只喜鹊飞来争相喧鸣于傍晚时分。
碧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曳,红花倾侧低垂,不时有凌霄花从百尺高处飘落如英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】的翻译。
注释
减字木兰花:词牌名。《木兰花》原为唐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林钟商调」。《花间集》所录三首各不相同,兹以韦端己《木兰花·独上小楼春欲暮》词为准。五十五字,前后阕各三仄韵,不同部换叶。《尊前集》所录皆五十六字体,北宋以后多遵用之。《乐章集》及《张子野词》并入「林钟商」。其名《木兰花令》者,《乐章集》入「仙吕调」,前后阕各三仄韵(平仄句式与《玉楼春》全同,但《乐章集》以《玉楼春》入「大石调」,似又有区别)。别有《减字木兰花》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林钟商」,《乐章集》入「仙吕调」。四十四字,前后阕第一、三句各减三字,改为平仄韵互换格,每阕两仄韵、两平韵。又有《偷声木兰花》,入「仙吕调」。五十字,前后阕第三句各减三字,平仄韵互换与《减字木兰花》相同。宋教坊复演为《木兰花慢》,《乐章集》入「南吕调」,百一字,前阕五平韵,后阕七平韵。兹陈五格,以见一曲演化之由,他可类推。《减字木兰花》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,句句用韵,仄韵与平韵交互,每两句为一意群,词意转折,适于各种题材,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。《梅苑》李子正词名《减兰》。徐介轩词名《木兰香》。《高丽史·乐志》名《天下乐令》。
「双龙对起,白甲苍髯烟雨里」句:状门前二古松之态势。白甲,松皮如鳞甲;苍髯,深绿之松针。
清软:珍重阁本作「轻软」,据沈钞本及元延祐本、明吴讷钞本、毛本改。
翠飐(zhǎn)红倾:状双鹊跃起引动松叶与凌霄花。
红倾:元延祐本、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、龙本作「红轻」。元延祐本原校:「一作『红倾』。」
时下:元延祐本作「时上」,原校:「一作『时下』。」
凌霄百尺英:傅子立注:「《本事集》云:『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居其上,自名藏春坞(wù),门前有二古松,各有凌霄花络其上,顺常昼卧其下。子瞻为郡,一日屛骑从过之,松风骚然。顺指落花觅句,子瞻为赋此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元延祐本删『《本事集》云』四字,遂将此注移作词叙,作『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,所居藏春坞,门前有二古松,各有凌霄花络其上,顺常昼卧其下。时余为郡,一日屛(bǐng)骑从过之,松风骚然。顺指落花求韵,余为赋此。』又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亦借傅注为词题,『赋此』下有『词』字。」藏春坞:龙榆生笺:「《长编》:『刁约作藏春坞,日遊其中。』」屛骑从过之:不带随从人马而独访清顺。骚然:风动貌。
凌霄花:植物名,又名「紫葳」,蔓生木本,羽状复叶,茎攀援它物而生,高可至数丈。夏秋间开赭黄色花。可入药。龙榆生笺:「《诗·苕之华》笺:『陵苕,今谓之陵霄花。一作「凌」。』《本草图经》:『凌霄花多生山中,人家园圃亦或种莳。初作藤依大木,至其颠而有花,色黄赤,夏中乃盛如锦绣。不可仰望,露滴目中,有失明者。』」又《本草纲目·草七·紫葳》:「俗谓赤艳曰紫葳葳,此花赤艳,故名。附木而上,高数丈,故曰『凌霄』。……凌霄野生,蔓才数尺,得木而上,即高数丈,年久者藤大如杯。春初生枝,一枝数叶,尖长有齿,深青色。自夏至秋开花,一枝十馀朵,大如牵牛花,而头开五瓣,赭黄色,有细点,秋深更赤。八月结荚如豆荚,长三寸许,其子轻薄如榆仁、马兜铃仁。其根长亦如兜铃根状,秋後采之,阴乾。……花不可近鼻闻,伤脑。花上露入目,令人昏蒙。」
1. 减字木兰花:词牌名,由《木兰花》词调减字而成,双调四十四字,上下片各四句,两仄韵、两平韵。
2. 双龙对起:形容两株古松或古藤相对耸立,如双龙腾跃,姿态雄奇。
3. 白甲苍髯:比喻树干斑驳如披白甲,枝条如苍老的胡须,形容树木古老苍劲。
4. 疏影微香:枝叶稀疏而隐隐散发清香,可能暗指梅花或凌霄花。
5. 幽人:隐居之人,亦可指心境幽闲者,此处或为作者自况。
6. 昼梦长:白日酣睡,梦境悠长,表现闲适宁静的生活状态。
7. 湖风清软:湖面吹来的风清凉而柔和,渲染环境之宜人。
8. 争噪晚:喜鹊在傍晚时分争相鸣叫,“噪”字写出声音之繁密活泼。
9. 翠飐红倾:翠绿的叶子在风中颤动(飐),红色的花朵倾斜摇曳。
10. 凌霄百尺英:凌霄花攀援而上,可达百尺高,此处“英”指花瓣或花朵,形容其自高处飘落之态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东坡爱和僧人交往,喜欢谈禅说法,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。作者在动与静、声与寂的对比映衬中,表现古松、湖风、凌霄花、喜鹊自由自在的生机意趣,也表现昼梦的僧人整个身心融化在这虚静清空的自然之中,全篇隐隐透露出禅机。
这首《减字木兰花》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灵动的山林小景。苏轼借物写心,通过“双龙”“幽人”“双鹊”“凌霄”等意象,营造出超然尘外、动静相宜的意境。上片写古木苍劲与隐者安眠,突出静谧与高古;下片转写风动花落、鹊噪晚天,引入生机与声响,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。全词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既见自然之美,又寓人生之思,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、以景寄志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虽短,却层次分明,意境丰富。上片以“双龙对起”开篇,气势雄浑,将古树拟作神龙,赋予其生命与灵性。“白甲苍髯”进一步刻画其苍老遒劲之态,配合“烟雨里”的背景,更显朦胧神秘。继而笔锋一转,写“疏影微香”与“幽人昼梦”,由宏阔转入幽微,展现静谧安详的山林生活图景,体现出作者向往归隐、亲近自然的情怀。
下片写动态景象,“湖风清软”承上启下,柔风拂面,引出“双鹊争噪”,以声衬静,使画面更富生机。结尾“翠飐红倾,时下凌霄百尺英”尤为精彩:风中花叶摇曳,凌霄花自高处飘落,似英雄陨落,又似仙葩纷飞,既有视觉之美,又含人生感慨。整首词动静结合、刚柔并济,语言精炼而意蕴悠长,充分展现了苏轼词“清雄”风格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评:“此词语简意丰,写景如画,‘双龙对起’气象峥嵘,‘疏影微香’则转为幽静,张弛有度,极具艺术感染力。”
2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引清代朱孝臧批语:“写景清绝,有画意而无斧凿痕,东坡晚年词境愈趋冲淡自然。”
3. 唐圭璋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云:“上片状物写人,下片因风起兴,末句‘凌霄百尺英’,托兴高远,或寓才士沉沦之感。”
4. 《苏轼词集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按语:“此词或作于元祐年间杭州任上,写西湖山林之景,融自然美与人格理想于一体。”
以上为【减字木兰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