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岐阳九月已飘起轻微的雪花,我心中早已生出岁末萧条之感。白昼渐短,寒气袭来,远处传来急促的捣衣声;我这个清闲冷职的小官,居所幽深而寂寥。离别后愁绪难解,唯有借酒消愁;秋风吹来,白发已爬上发簪。近日刚买下貂裘,正可准备出塞远行;忽然又想起昔日乘传车出使,去探访西方珍宝的往事。
以上为【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岐阳:即岐山之南,唐代称凤翔为岐阳,宋代属陕西路,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。
2. 短日:指秋日白昼渐短。
3. 砧杵急:捣衣声急。古代秋日常捣衣准备冬衣,砧杵之声常引发思乡怀人之情。
4. 冷官:清闲卑微的官职,苏轼时任签判,位低事简,自称“冷官”。
5. 屋庐深:居所幽深僻静,暗示孤独寂寞。
6. 愁肠别后能消酒:离别后的愁绪只能靠饮酒排遣。
7. 白发秋来已上簪:秋日到来,白发已多到可以用簪子束起,言衰老之速。
8. 貂裘:用貂皮制成的皮衣,保暖御寒,亦象征豪侠或边塞生活。
9. 出塞:出关塞,此处或为设想远行,亦暗含建功立业之意。
10. 乘传问西琛:乘传,古代驿站用车马传递文书或官员出行;问西琛,典出《左传·昭公十六年》“肃慎贡矢”,指探访远方珍宝,喻指出使或追求理想。此处借指出仕初期的抱负。
以上为【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期间,时值九月微雪,触景生情,思念其弟苏辙(字子由)。全诗以景起兴,由自然气候转入内心情感,抒发了仕途寂寞、兄弟分离、年华老去的多重感慨。语言质朴而情意深沉,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典型的感时伤怀与理性节制相结合的风格。诗中“愁肠别后能消酒,白发秋来已上簪”一联,对仗工整,情感凝重,尤为动人。尾联宕开一笔,由现实思归转向往昔志意,透露出诗人虽处困顿仍不失豪情的胸襟。
以上为【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组诗《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》之一,是苏轼早期七律的代表作。首联点明时间与地点,以“微雪”“萧条”奠定全诗凄清基调,岁暮之感油然而生。颔联写外在环境:天寒日短,砧声急促,反衬官冷屋深,孤寂之情不言自明。“送寒”二字巧妙,既写天气之寒,亦含人心之寒。颈联转入内心世界,“愁肠”与“白发”并举,将离愁与年衰交织,情感厚重。尾联笔势一振,从现实苦闷转向精神追忆,“近买貂裘”似有远行之志,“忽思乘传”则追念昔日抱负,收束于悠远思绪,余味无穷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,展现了苏轼早年诗歌中沉郁与旷达并存的特质。
以上为【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作于凤翔任上,时子由在京师,兄弟暌隔,故触物兴怀。语虽平淡,而情致深远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:“起句便见苍凉,次联‘冷官无事’四字,写出宦况萧条。五句‘能消酒’,非喜饮也,正见愁之难遣。结语忽作壮语,亦自激昂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‘白发秋来已上簪’,语极沉痛,盖年方三十而早衰如此,其忧劳可知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情景相生,感慨系之。‘砧杵急’映‘屋庐深’,愈显其静;‘貂裘’‘乘传’,遥应少年意气,非徒作羁旅之叹也。”
以上为【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