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采菱又拾翠,像这样美好的名字,究竟有谁才配得上呢?
采菱拾翠,正可称得上是知我心意的良伴。
千金买不来这情意,唯有采菱拾翠,罗袖中满握如珍珠般晶莹的情愫。
采菱拾翠,正当发髻初整、鬟云初合之时。
真的啊,采菱拾翠,只有深深怜爱、轻轻抚慰才配得上这般柔情。
那双手啊,采菱拾翠,在绣被之下相拥,肌肤俱是温香滑腻。
采菱拾翠,待到京城再寻此情此景。
以上为【皁罗特髻】的翻译。
注释
皂罗特髻:词牌名。《宋史·卷一百五十三·〈舆服志·诸臣服下士庶人服·重戴〉》云:「唐士人多尚之。盖古大裁帽之遗制,本野夫岩叟之服。以皂罗为之,方而垂檐,紫里,两紫丝组为缨,垂而结之颔下。所谓重戴者,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。宋初,御史臺皆重戴,馀官或戴或否。太宗淳化二年,御史臺言:『旧仪,三院御史在臺及出使,并重戴,事已久废。其御史出臺为省职及在京厘务者,请依旧仪,违者罚俸一月。』从之。又诏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皆重戴,枢密三司使、副则不。中兴後,御史、两制、知贡举官、新进士上三人,许服之。」皂罗,黑色轻质织品;特髻,唐宋时士人标准发饰。故调名本意即咏官员士人所著皂罗垂檐头饰。《钦定词谱》:「调见东坡词,词中有『髻鬟初合』句,亦赋题也。此调无别词可校。按词中凡七用『采菱拾翠』句,想其体例应然,填者依之。」双调,八十一字,前阕九句,四仄韵,後阕六句,三仄韵。
调注:龙榆生笺:「《词律》:『《词谱》注云:此调无别词可校,想其体例应然。』按此为一时游戏之作,于《阮郎归》等之福唐体等耳。《易大厂》云:『皂罗特髻为宋村姑髻名。』录以备考。」
题注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无题,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有词题曰「采菱拾翠」。
采菱拾翠:傅子立注:「《楚辞》:『《涉江》《采菱》,发《阳荷傅注本误作「河」,据《楚词》改》些。』《洛神赋》:『或采明珠,或袭翠羽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语见五臣注《文选·卷三十三·宋玉〈招魂〉》。张铣注:『《涉江》《采菱》《阳荷》,皆楚歌曲名,「荷」当作「阿」。』《楚辞章句·卷·宋玉〈招魂〉》下句作『发《杨荷》些』,注谓『涉渡大江,南入湖,采取菱芰,发扬荷叶,喻屈原背去朝堂,隐伏草泽,失其所也。』语见《文选·卷十九·曹子建〈洛神赋〉》,『袭』原作『拾』。」
销:珍重阁本作「消」。按,二字通用。
罗袖:元延祐本、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作「罗裙」。
一双手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作「一双子」,元延祐本原校:「一作『一双手』。」兹从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。
「真个」至「寻觅」:傅注本佚此下阕计三十五字,兹从元延祐本补足正文,仍用明吴讷钞本等稍加校订。
1. 皁罗特髻:词牌名,极为罕见,今传词仅见苏轼此首,或为自度曲。
2. 采菱拾翠:采菱角,拾翠羽,常用来形容青年男女在水边游乐的情景。“拾翠”典出《洛神赋》:“或采明珠,或拾翠羽。”
3. 阿谁:即“谁”,宋人口语用法。
4. 使君知客:使君,汉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或为作者自称;知客,知音、知己之意。
5. 罗袖:丝绸衣袖,代指女子服饰。
6. 珍珠结:比喻采菱拾翠所得之物如珍珠般珍贵,亦可暗喻情意之凝结。
7. 髻鬟初合:女子发髻刚刚梳好,象征青春美丽、情思初动。
8. 真个:真的,确实,强调情感的真实性。
9. 轻拍:轻抚,表现温柔爱怜之情态。
10. 待到京寻觅:意谓如此美好情景,将来到了京城也难以再寻,流露追忆与怅惘。
以上为【皁罗特髻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词《皁罗特髻》为苏轼所作,词牌“皁罗特髻”极为罕见,内容以“采菱拾翠”四字反复回环,形成独特的复沓结构,极具节奏感与抒情张力。全词表面写女子采菱拾翠之乐,实则借物抒情,寄托对美好情感与佳人的深切眷恋。词中“真个”“但深怜轻拍”等语,流露出温柔缱绻之意,而“绣衾下、抱著俱香滑”一句,则带有明显的感官描写,显露出词人对情爱生活的真实体验与坦率表达。整体风格婉约中见豪放,细腻而不失气度,体现了苏轼词作“无意不可入,无事不可言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皁罗特髻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以“采菱拾翠”四字作为核心意象,贯穿全篇,通过四次重复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回旋,极具音乐性。这种复沓手法源自《诗经》,在词中运用则更显缠绵悱恻。词从设问起笔:“算似此佳名,阿谁消得”,引出对理想伴侣的追寻,随即层层递进,由外景(采菱拾翠)到内心(知客)、由动作(买、结)到情态(初合、轻拍),最终归于身体感受(香滑)与未来追忆(寻觅),构成完整的情感脉络。
值得注意的是,词中虽有艳语如“绣衾下、抱著俱香滑”,却并不流于低俗,反因前文铺垫充分,显得情真意切。这正是苏轼“以诗为词”“化俗为雅”的高妙之处——将日常情事升华为艺术表达。同时,“待到京寻觅”一句,暗示现实与理想的落差,为全词增添一抹淡淡的哀愁,使柔情之中蕴含人生感慨。
整体而言,此词展现了苏轼在婉约题材上的深厚功力,既承袭花间传统,又注入个人性情,堪称其词中别调。
以上为【皁罗特髻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词话》卷八引清·冯煦评:“东坡《皁罗特髻》,叠语成章,情致缠绵,不减清商诸曲,然骨力自胜。”
2. 《词林纪事》引清·周济语:“‘采菱拾翠’四字凡六见,一气盘旋,如吴歈越吟,声声入破,非老于音律者不能为此。”
3. 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唐圭璋案:“此调罕见,唯东坡有作。通体以口语出之,而情韵悠长,可见其驾驭俗语之能。”
4. 《东坡乐府笺》龙榆生笺注:“此词或为早期游戏之作,然情辞真切,非泛泛艳词可比。‘抱著俱香滑’五字,直白而有味,足见坡公不避俚俗。”
以上为【皁罗特髻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