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当年我撰写《表忠碑》时,深感江山正气犹存,国运未衰。
那如舞凤般矫健的良马,仿佛从天目山飞驰而下;偶尔还能见到如渥洼神驹般的骏马出现。
他可傲然踞床随处吹笛,豪情不减;横握长矛时,又有几人能像他一样吟诗作赋?
此番赴任广西路分都监,声威早已震慑边疆诸族,尤其听说他将以雷霆手段处置丹霞烧佛手之事,威慑力必将先声夺人。
以上为【送钱承製赴广西路分都监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钱承製:即钱勰,字穆父,北宋官员,曾任中书舍人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。“承製”为官职称谓,掌诏令起草。
2. 广西路分都监:宋代地方军事官职,掌一路兵马训练、巡防等事务,属安抚司下属,职责重大。
3. 《表忠碑》:苏轼于元丰元年(1078年)为表彰吴越国王钱俶归顺宋朝、保境安民之功所撰碑文,立于杭州。
4. 坐觉江山气未衰:意为因撰写《表忠碑》而感受到国家正气尚存,国运未颓。“坐觉”即“顿觉”“深感”。
5. 舞凤尚从天目下:比喻良马如凤凰起舞,自天目山而来。天目山在浙江西部,地近吴越故地,亦有神骏传说。
6. 收驹时有渥洼姿:化用汉武帝得西域渥洼池神马典故,喻指仍有杰出人才或良马出现。“收驹”暗喻选拔贤才。
7. 踞床到处堪吹笛:用晋代桓伊“踞胡床吹笛”典故,形容风雅洒脱、从容不迫之态。
8. 横槊何人解赋诗:化用曹操“横槊赋诗”典故,赞钱勰兼具武略与文才。
9. 丹霞烧佛手:疑指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宗教活动或异端行为,“丹霞”或指丹霞地貌或火光,“佛手”或为祭祀器物或象征物,此处借指需整治之事。
10. 先声应已慑群夷:谓钱勰威名远播,未至而声威已震慑南方诸少数民族。
以上为【送钱承製赴广西路分都监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钱承製(钱勰)出任广西路分都监所作,借历史典故与雄奇意象,赞颂其才略兼备、文武双全,并寄予厚望。诗中既有对往昔撰碑怀忠的追忆,也有对友人赴边镇守的期许,更以“丹霞烧佛手”暗喻其将整肃纲纪、震慑蛮夷。全诗气势恢宏,用典精切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政治情怀。通过“舞凤”“渥洼”等神骏之喻,突出人物英姿;以“踞床吹笛”“横槊赋诗”展现其风流儒雅与军事才干。末句“先声应已慑群夷”,既是对钱氏威望的肯定,也寄托了诗人对边疆安定的深切期望。
以上为【送钱承製赴广西路分都监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典型的赠别之作,但不同于寻常抒情,而是以史笔写人,寓赞颂于雄浑气象之中。首联回顾作者曾作《表忠碑》,不仅点明与钱氏家族的历史渊源(钱俶为钱勰先祖),更以“江山气未衰”奠定全诗昂扬基调,暗示忠义传统仍在延续。颔联以“舞凤”“渥洼”双喻,一写地理风物之灵秀,一写人才骏逸之姿,实则暗赞钱勰乃当世英才。颈联转写人物风神,“踞床吹笛”见其潇洒,“横槊赋诗”显其豪迈,文武兼资的形象跃然纸上。尾联由个人品格转向政治使命,“丹霞烧佛手”语意隐晦却具张力,或指边地风俗需整顿,或讽异端邪行,而“先声慑群夷”则充分展现对其威望与治理能力的信心。全诗对仗工稳,用典自然,气势沉雄,堪称苏轼七律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送钱承製赴广西路分都监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:“语带风骨,意存劝勉,盖赠边臣之作而寓家国之思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一评曰:“起结俱有力量,中四语皆壮语,不独摛藻而已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选此诗,评云:“以《表忠碑》发端,见其世守忠荩;以‘丹霞烧佛手’作结,见其威震遐荒。通体气格遒上,苏诗中之有力度者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赠别诗时指出:“东坡送人赴边之作,多借历史兴亡、人物风流以寄慨,此体尤见其胸襟开阔。”可为此诗旁证。
以上为【送钱承製赴广西路分都监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