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壬寅年的重阳节,我未能参加聚会,独自游览普门寺的僧阁,心中怀念着子由(苏辙)。
花儿盛开,美酒醇香,怎不令人萌生归去之意?我前来观赏终南山那清冷苍翠的秋色。
思念弟弟的泪水如云般弥漫不散,渴望故乡的心随着南飞的大雁一同远去。
即使明年身体依旧强健,人也已渐渐老去;昨日尽情欢乐的情景,如今回想起来反觉失落惆怅。
不必在意秋风是否强劲到吹落帽子,无论是秦人还是楚人都不会嘲笑讥讽我——我已超然于世俗之外。
以上为【壬寅重九,不预会,独游普门寺僧阁,有怀子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壬寅重九:指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的重阳节,干支纪年为壬寅年。
2. 不预会:没有参加重阳节的聚会。
3. 普门寺:宋代寺院名,具体地点待考,或在黄州附近,为苏轼贬居时常游之处。
4. 有怀子由:怀念弟弟苏辙,字子由,苏轼胞弟,感情深厚。
5. 盍言归:何不归去?语出《诗经·邶风·式微》:“式微式微,胡不归?”表达思归之情。
6. 南山:泛指终南山,亦可能借指家乡方向的山峦,象征故土。
7. 冷翠微:清冷苍翠的山色。翠微,青翠的山气或山腰薄雾。
8. “忆弟泪如云不散”:比喻思念之深,泪水如云般弥漫心头,难以消散。
9. “望乡心与雁南飞”:大雁南飞,触发诗人思乡之情,心随雁群飞向故乡。
10. “不问秋风强吹帽,秦人不笑楚人讥”:化用孟嘉落帽典故,表示自己不拘小节,超脱世俗讥讽。秦人、楚人皆泛指世人,意谓无人会嘲笑我。
以上为【壬寅重九,不预会,独游普门寺僧阁,有怀子由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壬寅年重阳节独游佛寺时所作,表达了对胞弟苏辙深切的思念、对人生迟暮的感伤以及对仕途荣辱的超脱态度。全诗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,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。诗人以“花开酒美”起兴,却笔锋一转,抒写孤寂与怀人之情,继而感慨时光流逝、欢愉难再,最后以旷达之语收束,体现其“外放内敛、哀而不伤”的艺术风格和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以上为【壬寅重九,不预会,独游普门寺僧阁,有怀子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花开酒美”描绘良辰美景,本应欢聚,却因“不预会”而转向孤独,引出登高望远之举。“来看南山冷翠微”一句,既写实景,又寓心境之清冷,为下文抒情铺垫。颔联直抒胸臆,“忆弟”与“望乡”并举,以“泪如云”“心随雁”两个生动比喻,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,极富感染力。颈联转入对时间流逝的慨叹,“纵健人应老”道尽人生无奈,“昨日追欢意正违”更显今昔对比之痛。尾联用典巧妙,以“吹帽”之俗事反衬内心超脱,表现出苏轼在困顿中仍不失旷达的精神境界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凝练,意境悠远,堪称苏轼七律中的抒情佳作。
以上为【壬寅重九,不预会,独游普门寺僧阁,有怀子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三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情景交融,怀弟望乡,情见乎辞。‘泪如云’‘心与雁’二语,凄然欲绝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评此诗:“前四语极沉郁,后转旷达,是东坡本色。结语用孟嘉事而翻新意,不落蹊径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云:“壬寅岁在黄州,公方谪居,兄弟久别,故有此作。诗意哀而不伤,得风人之旨。”
4. 清代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称:“‘明年纵健人应老’,语浅而意深,非阅历者不能道。”
5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以淡语写深情,末联尤见胸襟洒落,真能于失意中自拔者。”
以上为【壬寅重九,不预会,独游普门寺僧阁,有怀子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