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日已苦迫,见日未可期。
曷不惜此日,相从把酒卮。
人生初甚乐,譬若枰上棋。
纵横听汝手,聚散岂吾知。
胡为复嗟叹,实恨相识迟。
念昔非亲旧,闻名自童儿。
不见常隐忧,见之百忧披。
相从未云几,别泪遽已垂。
有如云间鹤,影过落寒池。
举头已千里,可见不可追。
我本蜀诸生,能言公少时。
初为成都掾,治狱官苦卑。
高才绝伦辈,邦伯忘等夷。
是时最少年,白皙未有髭。
风流能痛饮,敏捷好论诗。
勇于鞲上鹰,不啻囊中锥。
去蜀曾未久,得县复来眉。
簿书纷满前,指画涣无疑。
一年吏已服,渐能省鞭笞。
二年民尽信,不复烦文移。
三年厌闲寂,终日事桐丝。
客来投其辖,醉倒不容辞。
至今三十年,父老犹嗟咨。
东川晚乃至,观者塞路岐。
但见东人喜,不知西人悲。
公来席未暖,去不淅晨炊。
屡为蜀人得,毋乃天见私。
吾徒本学道,穷达理素推。
况为二千石,所至可乐嬉。
细思为县日,宾友存者谁。
或终卧茅屋,或去悬金龟。
或已登鬼籍,墓木如门楣。
感时何倏忽,抚旧应涕洟。
紫绶著更好,红颜蔚不衰。
权奇玉勒马,阿那胡琴姬。
逢人可与乐,慎勿苦相思。
翻译
离别的日子已迫在眉睫,再相见却不知要等到何时。
为何不珍惜这短暂的相聚时光,彼此相随共饮一杯呢?
人生原本是快乐的,就像棋盘上的棋子一般。
纵横进退任你施展,聚散离合岂是我能预料?
为何还要如此叹息?实在遗憾相识太迟。
回想当初我们并非亲戚旧友,我自童年时就听闻你的名声。
未曾相见时常怀隐忧,一旦相见,百般忧虑顿时消散。
刚刚得以相从不久,离别的泪水却已落下。
你就像云间的仙鹤,身影掠过寒池水面,转瞬即逝。
抬头望去,你已远行千里,看得见却再也追不上了。
我本是蜀地的读书人,还能讲述你年少时的事迹。
你初任成都县丞,处理刑狱,官职卑微。
才华超群,无人可比,地方长官也对你另眼相待。
那时你最年轻,皮肤白皙,还未长出胡须。
风度潇洒,豪饮不羁,才思敏捷,喜好论诗。
像架鹰于臂上那般勇猛果决,才华锋芒毕露,胜过囊中之锥。
离开蜀地没多久,又被任命为眉州属县的官员,重回眉地。
案头公文纷繁堆积,你指挥若定,条理分明毫无疑滞。
一年之内,下属官吏已被你折服,渐渐减少刑罚责打。
两年之间,百姓完全信任你,不再需要繁琐的文书传达政令。
三年后你却厌倦了闲静生活,整日专注于琴艺(桐丝指琴)。
客人来访,你就把车辖投入井中,挽留宾客,醉倒也不推辞。
至今已过去三十年,当地父老仍为你感叹不已。
后来你赴东川任职,到任时观者塞满道路两旁。
只见当地人欣喜万分,却不知西边的人为此悲伤。
如今你又要远行梓州,人事变迁真是奇妙。
可叹这一切确实出于偶然,或许也是天数使然。
京城之中高官显爵众多,权要之地人人争趋。
而你刚安顿下来,席子还没坐暖,清晨便匆匆离去,连米都来不及淘洗(淅晨炊)。
屡次被蜀地百姓所得,莫非是上天对我们的特别眷顾?
我们这些人本来学的是道义,穷困与显达本应坦然接受。
何况你如今贵为二千石的大官,所到之处自然可以安乐嬉游。
细细回想当年做县令的日子,昔日的宾朋好友还剩下谁?
有的终老茅屋,有的已辞官归隐,挂起金龟印信;
有的早已去世,坟前树木已高过门楣。
感伤时光何其迅速,追念旧事不禁泪流满面。
紫绶官服穿在身上更加合适,红润容颜依旧不衰。
配有奇骏良马,身边有美丽的胡姬弹奏琵琶。
逢人便可同乐,切勿过分思念旧情而自苦。
以上为【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司勋子才:指范镇,字子才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,与苏轼交厚。“司勋”为其曾任官职,掌管勋级事务。
2. 梓州:唐代至宋代州名,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,属川东地区。
3. “别日已苦迫”句:谓分别之期紧迫,再见难期。
4. 柄上棋:即棋局中的棋子,比喻人生进退由人亦由命。
5. 鞲(gōu)上鹰:猎鹰置于臂鞲之上,形容勇猛矫健。
6. 囊中锥:出自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“锥处囊中,其末立见”,喻才华外露不可掩。
7. 成都掾(yuàn):成都府属官,协助主官处理政务。
8. 簿书:官府文书档案;指画:指挥调度。
9. 桐丝:指琴弦,古琴多用桐木制,故称。此处代指音乐或闲适生活。
10. 投辖:典出《汉书·陈遵传》,陈遵好客,每宴宾客必取下车辖投入井中,以防客人离去,极言留客之诚。
以上为【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送别友人司勋子才(范镇)赴任梓州时所作,情感真挚深沉,既有对友情的珍视,也有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,更夹杂着对友人才德的敬重与仕途变迁的哲思。全诗以“惜别”为主线,贯穿回忆、赞叹、感伤与劝慰,结构宏大,层次分明。诗人通过今昔对比,展现范镇从青年才俊到地方名臣的成长轨迹,既赞其政绩卓著、人格高尚,又抒发自己对其频繁调动的惋惜之情。末段转入豁达劝慰,体现儒家“穷达有命”的修养境界,也反映了苏轼一贯的人生态度——在深情中不失理智,在感伤中保持超然。
以上为【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言古诗长达百余句,气势恢宏,情意绵长,堪称苏轼赠别诗中的代表作之一。诗歌开篇即以“别日已苦迫”点明离愁,直抒胸臆,奠定全诗感伤基调。继而借“枰上棋”之喻,表达人生聚散不由自主的哲理思考,自然引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相识太晚的遗憾。中间大段追忆范镇早年在蜀地的政绩与风采,细节生动,形象鲜明——从“白皙未有髭”的少年英姿,到“敏捷好论诗”的文采风流,再到“一年吏已服”的治理才能,层层递进,塑造出一位德才兼备、深受爱戴的地方官员形象。
诗人身为蜀人,亲历其政,故叙述极具真实感与感染力。“父老犹嗟咨”“观者塞路岐”等句,侧面烘托其深得民心。而“东人喜”“西人悲”的对照,则巧妙揭示人物调任带来的地域情感落差,深化了送别的复杂情绪。
后半部分转入哲理升华,由个人情谊扩展至对命运、仕途、生死的思索。“感时何倏忽,抚旧应涕洟”一句,将时间流逝与人事凋零的悲哀推向高潮。结尾劝慰友人“慎勿苦相思”,语气温和而深远,体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胸怀。
全诗融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,用典贴切而不晦涩,展现了苏轼驾驭长篇古诗的卓越能力。尤其可贵的是,诗中对友人的赞美始终建立在具体事迹之上,避免空泛溢美,体现出真诚深厚的情谊。
以上为【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追叙范公治绩,历历如画,情真语挚,非深交不能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卷十二评:“通体浑成,叙事有骨,感慨淋漓,而收束于旷达,足见坡公胸次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评:“写范子才生平政绩,详而不烦,褒而不谀,得史笔之遗意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长篇浩瀚,如江河奔注,中有峰峦起伏,读之令人神往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提及:“东坡赠别诸作,以此篇为最长,亦最为沉郁顿挫,兼具才情与识力。”
以上为【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