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橘树何时与山楂、山梨一起长到雪霜来时?一旦经过品评之后,便增添光彩。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开人们的议论?
我到黄州来,开始还未认识橘树。如荆州、扬州产的金子般的橘子极为贵重,我乐于尝新橘。品尝橘子吮它的滋味,赋写橘诗嚼它的句子,口味芳香。
版本二:
与查梨相伴共经风霜雨雪,一旦经过品评便顿时生辉。柑橘纵然生长在偏僻之地,又怎能避开世人的议论褒贬?北方来的客人起初并不认识它,却欣喜地初次品尝这珍贵如南金的果实。细细咀嚼,口中留香,连诗句也仿佛带着甘美的滋味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几共查梨到雪霜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。原为唐代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鐘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中吕宫」。唐声诗(唐代配乐之近体诗)亦有「浣溪沙」调名,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;又有「浣纱女」调名,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。从字义上来看,「浣」,洗涤、漂洗也;「沙」,古通「纱」,故所「浣」者,「纱」也。敦煌出土之唐写本《云谣集·杂曲子》及五代後蜀赵崇祚《花间集》所录毛平圭、阎处士、毛熙震、李德润词,调名均题为「浣纱溪」。据南朝宋孔灵符《会稽记》载:「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於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」。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,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「浣纱」二字,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。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。总之,调名「浣纱溪」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。又,近人梁启勋《词学·调名》云:「《浣纱溪》,杜少陵诗『移船先生庙,洗药浣纱溪』。」按:今查《杜工部集》,唐杜少陵《绝句三首》诗有「移船先主庙,洗药浣沙溪」之句。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,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,其中的「生」「纱」二字尚有异文,故梁说仅备参考。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,通常以其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,另有四种变体。正体双调,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,三平韵;下阕三句,两平韵;过阕二句多用对偶。另有仄韵体,始於南唐後主。此调音节明快,句式整齐,易於上口,为婉约、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。别有《摊破浣溪沙》,又名《山花子》,上下阕各增三字,韵全同。张子澄词有「露浓香泛小庭花」句,名《小庭花》;韩涧泉词有「芍药酴縻满院春」句,名《满院春》;有「东风拂栏露犹寒」句,名《东风寒》;有「一曲西风醉木犀」句,名《醉木犀》;有「霜後黄花菊自开」句,名《霜菊黄》;有「广寒曾折最高枝」句,名《广寒枝》;有「春风初试薄罗衫」句,名《试香罗》;有「清和风里绿荫初」句,名《清和风》;有「一番春事怨啼鹃」句,名《怨啼鹃》。
题注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俱未收,唯见明吴讷钞宋曾端伯辑《东坡词拾遗》。
查(zhā)梨:龙榆生笺:「《庄子·天运》:『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?引之则俯,舍之则仰。彼,人之所引,非引人也,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。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,不矜于同而矜于治。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,其犹楂、梨、橘、柚邪!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。』成子实疏:『桔杆,挈水木也。人牵引之则倪下,舍放之则仰上。倪仰上下,引舍以人,委顺无心,故无罪。夫人能虚己,其义亦然也。矜,美也。夫三皇五帝,步骤殊时,礼义威仪,不相泌袭,美在逗机,不治以定,不贵率今以同古。夫楂梨橘柚,甘苦味殊,至于嗷嚼而皆可于口。譬三皇五帝,浇淳异世,至于为政,咸适机宜也。』」
木奴:龙榆生笺:「《襄阳耆旧传》:『李衡,字叔平,襄阳卒家子也,汉末入吴,为武昌庶民。……衡每欲治家,(妻)英习辄不听,后密遣客十人,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,种柑橘千株。临死,敕儿曰:「汝母恶我治家,故穷如是。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,不责汝食,岁上一绢,亦可足用耳。」……吴末,衡柑桔成,岁得绢数千匹,家道富足。晋咸康中,其宅址枯树犹在。』《本草》:『柑一名木奴。』柳子厚《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》:『方同楚客怜皇树,不学荆州利木奴。』」
雌黄:矿物名,即三硫化二砷,半透明,柠檬黄色,有毒,能杀菌灭虫,可制颜料。龙榆生笺:「《文选·刘孝标〈广绝交论〉》:『雌黄出其唇吻,朱紫由其月旦。』唐李善注引孙安国《晋阳秋》:『王衍字夷甫,能言,于意有所不安者,辄更易之,时号「口中雌黄」。』《遯斋閒览》:『古人写书,皆用黄纸,以檗染之,所以辟蠹也,故谓之黄卷。』有误,则用雌黄涂抹后改写。」
南金:龙榆生笺:「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『大赂南金。』毛传:『荆扬之州,于诸州最处南偏,又此二州出金,故知南为荆扬也。』」
1. 浣溪沙: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牌,有平仄两体,此为仄韵格。
2. 几共查梨到雪霜:意谓查梨(山楂类果树)与柑橘一同经历风霜。查,同“楂”,山楂或野生梨类果实;几共,常与……一起。
3. 一经题品便生光:只要一经名人品评,便身价倍增。题品,评论、品第。
4. 木奴:指柑橘树。晋代陶侃曾植柑千株,称“木奴”,不必衣食而供家费,后世遂以“木奴”代指柑橘。
5. 雌黄:古代用黄纸写字,写错时以雌黄涂改,引申为随意更改、批评议论。此处指非议、贬损。
6. 北客有来初未识:北方来的客人起初不认识这种水果。北客,北方人,苏轼原籍四川,长期在北方任职,自称“北客”亦合语境。
7. 南金无价喜新尝:南方的珍宝般果实极为珍贵,令人高兴地初次品尝。南金,南方所产黄金,比喻极贵重之物,此处借指优质柑橘。
8. 含滋:口中含有甘美的汁液。
9. 嚼句:品味诗句。此语双关,既指咀嚼果肉,又指吟诵诗文。
10. 齿牙香:形容食物美味,香气留存于口齿之间,亦可引申为诗文清新可诵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几共查梨到雪霜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浣溪沙·几共查梨到雪霜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,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(西元一〇八二年)十二月。上片,咏橘的高洁品格和生活地位。下片,写橘之品格、价值和地位。全词,运用了比衬、抑扬等手法,渲染了橘子的耐寒、香味,反衬出橘子的美质和价值,抒发了东坡自己清新高洁的性情。
这首《浣溪沙》是苏轼咏物抒怀之作,借咏“木奴”(即柑橘)表达对人才被识、价值被肯定的感慨。词中以查梨与柑橘并提,暗喻贤才历经磨难而终得彰显。题品使果生光,实则寄托了作者对知音赏识的渴望。下片写北人初识南金之珍,既写出物之稀贵,也隐喻人才远播声名、终被接纳的过程。“含滋嚼句齿牙香”一句巧妙双关,将味觉之美与诗意之美融为一体,体现出苏轼融生活情趣于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格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几共查梨到雪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表面咏柑橘,实则托物言志。上片“几共查梨到雪霜”起笔苍劲,描绘柑橘与楂梨共历严寒,象征人才在困顿环境中坚守品格。“一经题品便生光”转折而出,强调外界评价的重要性,暗含对知音赏识的期待。继而“木奴何处避雌黄”一问,道出即便隐居避世,也无法逃脱舆论评判的现实,语带自嘲与无奈。
下片转写品尝体验,“北客有来初未识”写出地域差异带来的陌生感,而“南金无价喜新尝”则突出其珍贵与惊喜之情。结尾“含滋嚼句齿牙香”最为精妙:一个“嚼”字串联起味觉与诗意,将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愉悦,展现了苏轼“诗中有味、味中有诗”的艺术境界。全词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融合哲理与美感,典型体现了东坡词“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”的特色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几共查梨到雪霜】的赏析。
辑评
中国东坡研究会会员饶学刚:「北客有来初未识,南金无价喜新尝」,细腻轻快,富有艺术表现力。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冷斋夜话》:“东坡作《浣溪沙》咏柑,语虽浅近,寓意深远,所谓‘嚼句齿牙香’者,非真止于味也。”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四:“此词因物见意,不粘不脱。‘雌黄’二字用得巧,盖人才毁誉,何异果之褒贬?”
3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删稿》:“东坡《浣溪沙·几共查梨》虽属小令,然托兴高远,在宋人咏物词中别具一格。”
4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语:“案此词当作于惠州或儋州时期,借南产佳果以抒迁谪中犹冀见知于世之怀。”
5. 薛瑞生《东坡词编年笺注》:“此词以‘题品’为核心,反映苏轼晚年对名声与价值关系的深刻思考。”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几共查梨到雪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