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世间纷繁之事已非我所牵挂,于是驾车启程,踏上归隐之路。
往昔曾执着于命运之说而迷失方向,如今终于领悟到顺应自然、无所执求的真意。
庭院中的菊花伴着美酒归来,窗外清风拂过,仿佛拨动琴弦。
寄身于天地之间,方知自己已然年老,却仍未对登高远眺感到厌倦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:苏轼取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中字句重新组合成诗,共十首,此为其一。“集字”指摘取原文字句组合成新诗。
2. 世事非吾事:化用《归去来兮辞》“世与我而相违”之意,谓世俗事务不再与己相关。
3. 驾言归路寻:语出《诗经·邶风·泉水》“驾言出游”,“言”为语助词;“归路”指归隐之路,亦暗含《归去来兮辞》之题。
4. 向时迷有命:过去曾相信命运注定,故在仕途中挣扎徘徊。
5. 今日悟无心:如今明白应顺其自然,无所用心,不必强求。语本《庄子》“无心而任乎自化”。
6. 庭内菊归酒:“菊”与“酒”皆陶渊明象征,代表高洁与闲适生活。
7. 窗前风入琴:清风穿窗,似抚琴自鸣,喻自然天籁,心境澄明。
8. 寓形:寄托形骸,指人生寄居于世间。语出《庄子·德充符》“寓形于天地之间”。
9. 知已老:意识到自己年岁已高。
10. 犹未倦登临:虽年老仍不厌登山临水,表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拟作《归去来兮辞》集字诗十首之一,借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中的语词与意境,抒写自己晚年对人生、仕途与归隐的深刻体悟。诗中“世事非吾事”开篇即表明超脱尘俗之志,“驾言归路寻”呼应陶渊明“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”的呼唤。后联以“菊”“酒”“风”“琴”等意象勾勒出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图景,尾联“知已老”而“未倦登临”,既流露迟暮之感,又见其精神不衰、志趣不改的旷达胸襟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生命境界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集字之作,却毫无拼凑之痕,反能融会贯通,自成意境,足见苏轼文学功力之深。首联以“世事非吾事”决然割舍尘网,继而“驾言归路寻”点明归隐主题,气脉贯通。颔联“迷有命”与“悟无心”形成鲜明对比,展现思想转变过程——从宿命论走向道家“无为”之境。颈联转写归隐生活细节,菊可酿酒,风若奏琴,物我交融,诗意盎然。尾联尤为精警,“知已老”三字沉郁,然“未倦登临”陡然振起,显露出苏轼一贯的倔强与生机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悟道、归隐、生活至心境层层递进,既致敬陶渊明,又彰显自我人格,堪称集字诗中之上品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集字诗本难工,公乃能以陶语发己怀,浑然天成,不见挦扯之迹。”
2. 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评此诗:“语虽出陶,而神韵自写其胸中块垒,老境苍然,而兴致不减。”
3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向时迷有命,今日悟无心’,十字括尽半生经历,非大彻悟者不能道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晚年多和陶、仿陶之作,此类集字诗尤见其对陶渊明精神之认同与转化,此首情理交融,平淡中见劲健。”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