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雪后我前往干明寺留宿。寺外雪山闪耀,连马儿都为之惊动;我踏着木屐,率先走上殿前台阶。飞舞的雪花仿佛误入了长春苑般的仙境,月光与云影交辉,长久映照在这不夜的山城。我不允许牛羊践踏这纯净无瑕的雪地,暂且欣赏鸦鹊在初晴时欢快嬉戏的情景。更需带上被褥留宿于僧人的床榻,静待屋檐积雪融化、雨水倾泻敲打竹林的声音。
以上为【雪后到干明寺遂宿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干明寺:宋代寺庙名,具体地点待考,或在黄州附近,为苏轼贬居时常游之所。
2. 山光:指雪后山色晶莹,反射出明亮光泽。
3. 马亦惊:因雪光耀眼或山色骤变,使马受惊,侧面烘托雪景之奇美。
4. 陛前:原指宫殿台阶,此处借指寺庙前的石阶。
5. 屐齿:木屐底部的齿状结构,代指木屐,亦象征诗人闲适之行止。
6. 风花:随风飘舞的雪花。
7. 长春苑:古代帝王园林,此处比喻雪后寺院如仙境般美丽。
8. 不夜城:形容雪光映照下夜晚如同白昼,寺院通明。
9. 至洁:极致的洁净,既指雪地,亦喻人格高洁。
10. 摧檐泻竹声:积雪融化,屋檐滴水如雨,洒落竹林发出声响。“摧檐”形容雪压屋檐欲坠之态。
以上为【雪后到干明寺遂宿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,借雪后游寺之景抒写内心澄澈高洁之志。全诗以清丽之笔描绘雪景之纯净,寓情于景,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、亲近自然的情怀。诗中“未许牛羊伤至洁”一句尤为关键,既是对雪地洁净的珍惜,也暗喻自身品格不容玷污的坚守。末句“待听摧檐泻竹声”则将感官体验推向高潮,以听觉收束,余韵悠长,体现出苏轼善于从日常细微处发现诗意的审美能力。
以上为【雪后到干明寺遂宿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雪后到干明寺遂宿”为题,记述一次雪后访寺留宿的经历,融写景、抒情、言志于一体。首联以“山光马亦惊”起笔,用侧面描写突出雪后山色之壮美,而“我先行”则表现诗人迫不及待亲近自然的兴致。颔联运用比喻与夸张,“风花误入长春苑”将雪景比作仙境,“云月长临不夜城”进一步渲染雪光皎洁、天地通明的奇观,意境空灵。颈联转入哲思,“未许牛羊伤至洁”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保护,更是诗人自我操守的象征;“且看鸦鹊弄新晴”则转为轻快笔调,展现生机与希望。尾联“携被留僧榻”显出闲适之趣,“待听摧檐泻竹声”以听觉收束,将瞬间的自然之声升华为心灵的静听,体现苏轼“静观万物”的禅意境界。全诗语言清丽而不失厚重,情景交融,格调高远,是其写景抒怀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雪后到干明寺遂宿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诗每于寻常景中见妙理,此篇‘待听摧檐泻竹声’一句,非静者不能道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引冯舒语:“‘未许牛羊伤至洁’,寓意甚远,非徒写景也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雪后入寺,写景清绝,而寄托遥深。‘风花误入’一联,设色工妙,结语尤有余音。”
4. 《宋诗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:“此诗通过雪后山寺的静谧美景,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珍视和对自然之趣的向往。尾联以听觉收束,耐人寻味。”
以上为【雪后到干明寺遂宿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