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秋天到来时,我想去湖州见那位须发如紫髯的长者孙莘老;要等到梅花初开、花蕾微红的时候才相见。请记住上元节灯火辉煌的那个夜晚,那时道人(指诗人自己或某位修道之人)还留在宛如水晶宫一般清幽明净的居所之中。
以上为【欲往湖州,见孙莘老,别公辅、希元、彦远、醇之、穆仲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湖州:今浙江省湖州市,北宋时属两浙路。
2. 孙莘老:即孙觉(1020—1090),字莘老,高邮人,北宋学者、官员,苏轼友人,曾任湖州知州。
3. 公辅、希元、彦远、醇之、穆仲:皆为孙莘老门下士或当地文士,具体生平均不详,当为湖州地方名士或孙氏幕宾。
4. 紫髯翁:指孙莘老,因其须发偏紫黑色,故称“紫髯”,带有敬重与亲昵之意。
5. 梅花细萼红:指初春将至,梅花花苞微绽,尚未盛开,暗示相见之时节。
6. 上元:即农历正月十五,元宵节,有观灯习俗。
7. 灯火夜:指元宵节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。
8. 道人:原指修道之人,此处可能为诗人自指,表达超脱尘俗的心境;亦可能实指某位居于“水晶宫”的道士或隐士。
9. 水晶宫:比喻清冷明澈、宛如仙境的居所,可能指湖州官舍临水而建,波光映照如水晶宫;亦可象征精神上的清净境界。
10. 别……:题中“别公辅、希元……”表明此诗作于离别之际,向诸友辞行并寄意相思。
以上为【欲往湖州,见孙莘老,别公辅、希元、彦远、醇之、穆仲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赴湖州途中寄赠友人之作,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与重逢的期盼。诗中以“紫髯翁”代指孙莘老,亲切而富个性;借“梅花细萼红”点明时节,亦寓含高洁之情。后两句转写回忆,以上元灯火夜的繁华反衬“道人犹在水晶宫”的清寂超然,暗含仕隐之间的精神张力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空灵,融情于景,体现出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欲往湖州,见孙莘老,别公辅、希元、彦远、醇之、穆仲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短诗结构精巧,情感含蓄而深远。前两句言“欲往”与“待得”,一写愿望,一写等待,时间跨度从秋至冬末春初,显出诗人对此次相见的郑重与期待。“紫髯翁”之称既形象又亲切,使人物跃然纸上。后两句忽然转入回忆,以上元节的热闹灯火与“道人犹在水晶宫”形成鲜明对比:一边是人间喧嚣,一边是孤高清寂,暗示诗人虽身处世事纷繁,心却向往超然物外之境。
“水晶宫”三字尤为妙绝,既是实景描写(湖州多水,楼阁倒影如幻),又是心境写照,体现苏轼晚年参透世情、归心自然的精神追求。全诗看似平淡叙事,实则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与哲理意味,典型地体现了苏轼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欲往湖州,见孙莘老,别公辅、希元、彦远、醇之、穆仲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四引查慎行曰:“‘紫髯翁’指孙莘老,旧称其美须髯。‘水晶宫’疑指湖州官廨临水而言,亦寓清虚之致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此诗:“语简意长,寄怀高远。上元灯火与道人独处对照,见出处之思。”
3. 清·纪昀批点《苏文忠公诗集》云:“前二句叙事,后二句忽入神境,离合无端,而脉络自通,此坡公晚年妙境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竹坡诗话》:“东坡寄赠小诗,多不着力而神情自远。如此诗‘道人犹在水晶宫’,非实指也,乃心迹双清之喻。”
以上为【欲往湖州,见孙莘老,别公辅、希元、彦远、醇之、穆仲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