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新生的竹笋脱去笋壳后,嫩竹轻盈柔美,虽尚不能自持,却已显露出耐寒的风姿。若要真正领略它在寒霜凛冽中傲然挺立的气概,还须等到秋风吹起、竹粉纷纷飘落之时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解箨(tuò):指竹笋脱去外层笋壳。箨,竹皮、笋壳。
2. 新篁(huáng):新生的竹子。篁,本义为竹林,此处泛指竹。
3. 不自持:不能自我支撑,形容新竹尚幼嫩,枝干柔软。
4. 婵娟:姿态美好,多用于形容女子美貌,此处拟人化地描写竹子秀美之姿。
5. 岁寒姿:经冬不凋的风度,典出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比喻坚贞不屈的品格。
6. 凛凛:严肃、威严的样子,此处形容竹在霜风中挺立的气势。
7. 霜前意:指竹在严寒来临前所表现出的坚韧精神。
8. 须待:必须等到。
9. 秋风粉落时:指秋季竹竿表面的白粉脱落之时,象征竹子成熟老练。竹老则粉落,亦为时节更替之征。
10. 文与可:即文同,字与可,北宋画家,善画竹,苏轼表兄兼好友。此组诗为苏轼和其《洋川园池三十首》之作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》中的《湖桥》一首,借咏竹抒怀,通过描写新竹的成长过程,表现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推崇。诗中“不自持”与“岁寒姿”形成对比,突出竹虽柔弱却具刚毅之质;后两句则进一步以时间推移为线索,强调唯有经历风霜考验,方能彰显其凛然气节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鲜明,寓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,体现了苏轼诗歌“寄兴高远、托物言志”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湖桥边的新竹为描写对象,通过对竹生长阶段的细致观察,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。首句“解箨新篁不自持”,写新竹初生,娇弱无力,形象生动;次句“婵娟已有岁寒姿”,笔锋一转,指出其虽稚嫩,却已具备凌寒不凋的精神气质,形成强烈反差。后两句由眼前之景推向未来之境,“要看凛凛霜前意,须待秋风粉落时”,不仅写出竹子随季节成长的过程,更暗喻人的品格需经岁月磨砺方能显现。这种由物及理、层层递进的手法,使诗意深邃而含蓄。苏轼在此并未直抒胸臆,而是借竹言志,体现出其一贯崇尚自然、重内在修养的思想倾向。全诗结构紧凑,用词精准,意境清幽,是一首典型的咏物寄志之作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写竹得神,不在形似,而在气骨。‘须待秋风粉落时’一句,寓意深远,非徒写景而已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引冯舒语:“‘不自持’与‘岁寒姿’对照,妙有寄托。后二句推开作结,意味悠长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苏集中此类小诗,最见性情。此首尤能于柔婉中见刚劲,盖自况其守节不阿之志也。”
4. 日本·内藤湖南《中国文学史》称:“苏轼咏物诗常寓人生感慨,《湖桥》一绝,以竹之成长喻人格修养,可谓微言大义。”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