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每日都将床榻移向湖桥下风处,为的是不断享受那绵延不绝的清香,思绪悠远无尽。倘若能化作活千年的神龟,我愿在荷叶田田、层层叠叠的乱叶间筑巢栖身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:唱和,指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或主题创作诗歌。
2. 文与可:即文同,字与可,北宋画家、诗人,苏轼表兄,以画竹著称。
3. 洋川园池: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建园林,位于今陕西洋县,内有湖桥等景观。
4. 趁下风:指将床铺移到风吹来的方向下方,以便享受从湖面吹来的带香之风。
5. 清香不断:指湖中荷花或水草散发的清新香气随风持续传来。
6. 若为:倘若,如果。
7. 化作龟千岁:传说龟寿千岁,象征长寿与静修,亦有避世之意。
8. 巢:此处用作动词,意为筑巢栖居。
9. 田田:形容荷叶茂盛、层层相连的样子,源自《乐府诗集·江南》:“莲叶何田田。”
10. 乱叶:指荷叶交错繁密之状,非贬义,反显自然野趣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》之一,题为《湖桥》,借景抒怀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幽之境的向往与心灵寄托。诗中“移床趁下风”写生活细节,体现对清风香气的珍惜;“思何穷”则由感官享受转入内心沉思,意境由实入虚。后两句以“化龟千岁”“巢于乱叶”的奇想收束,既显超脱尘世之志,又暗含归隐之思。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寄情山水、物我两忘的情怀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小诗以湖桥为题,实则写心。首句“日日移床趁下风”,看似平淡的生活细节,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与主动亲近。一个“趁”字,写出对清风的期待与追逐,极富动态感。次句“清香不断思何穷”,由外物之香引动内心之思,香气无形而思绪无穷,感官与哲思交融,境界顿开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设想自己若能化为千年神龟,便可在荷叶深处安身立命。“巢向田田乱叶中”一句,画面幽深静谧,充满道家隐逸色彩。龟为灵物,象征长寿与智慧,选择栖于“乱叶”而非华堂高殿,正见诗人厌弃仕途纷扰、向往自然本真的精神追求。全诗二十字,却层次分明,由景及情,由实入虚,展现了苏轼“寓哲理于闲适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录此诗,称其“语浅意深,得风人之遗”。
2. 清代纪昀评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》整体曰:“随手写景,皆成妙谛,苏诗之妙在此。”(见《瀛奎律髓汇评》)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苏轼此类唱和诗:“不事雕琢,自然浑成,胸中有丘壑,故笔下无尘俗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直接收录此首,但论及苏轼洋川诸诗时指出:“借物抒怀,托兴幽渺,于寻常景中见旷达之致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载,元丰年间苏轼在黄州读文同画作并作此组诗,时值贬谪,诗中“巢向乱叶”之想,或寓有避世全身之意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