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朱瑶是唐代的后辈画家,虽属晚出,却得绘画之法,笔力雄健、意境深远。如今广爱寺中仅存满院荒凉遗迹,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当年创作时的良苦用心呢?长长的廊檐下,雨点如脚般密集敲打;破败的墙壁仿佛在风雨中撼动着残存的钟声。世间兴盛与毁坏本无穷尽,今日我来凭吊往昔,他年也必有人再来凭吊今日的我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追和:依照他人原韵或诗意作诗相和。此处指苏轼和其弟苏辙原作之韵。
2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。
3.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:指苏辙前一年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期间所作并寄给苏轼的九首诗。
4. 广爱寺:唐代著名佛寺,位于洛阳,为当时佛教文化中心之一。
5. 三学演师:“三学”指戒、定、慧,泛指精通佛法的高僧;“演师”即讲演佛法之师,此处或为寺中僧人名号。
6. 杨惠之:唐代著名雕塑家,与吴道子齐名,有“塑圣”之称,擅长佛像塑造。
7. 朱瑶:唐代画家,生平不详,据诗中“唐晚辈”可知为中晚唐人物,善画佛教题材。
8. 得法尚雄深:指朱瑶继承传统画法,风格雄浑深厚。
9. 钟音:寺院钟声,象征佛法与时光的回响。
10. 成坏无穷事:佛教术语,“成住坏空”为世界四劫,此处指万物皆有兴衰更替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(子由)旧作而作,写于途经洛阳广爱寺时所见所感。诗人借观寺中杨惠之塑像与朱瑶壁画,抒发对艺术传承、历史变迁及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。全诗融景、情、理于一体,既赞艺术成就,又叹世事沧桑,体现出苏轼一贯的哲思深度与人文关怀。语言简练而意蕴悠长,尾联尤具历史循环之思,令人回味无穷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游寺怀古为题,实则寄托深远。首联赞朱瑶虽为晚唐画家,然技艺精湛,得古人法度而能自出机杼,体现苏轼对艺术传承的重视。颔联笔锋一转,由赞转入叹,昔日辉煌今唯余“满寺空遗迹”,无人识得艺术家“苦心”,暗含对文化湮灭的惋惜。颈联写景,以“雨脚”“破壁”“钟音”等意象勾勒出荒寺萧瑟之境,视听结合,意境苍凉。“欹雨脚”状长廊在风雨中倾斜之态,“撼钟音”则赋予寂静以动态声响,极富表现力。尾联升华主题,指出世间兴废本无常,今日之“今”亦将成为他年之“古”,既有对历史规律的洞察,又隐含人生短暂、功业难久的哲思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艺及史,由景入情,终归于宇宙人生之思,体现了苏轼诗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美学风格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因寺中遗物而兴感,语带禅机,成坏之叹,深契佛理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起结俱有远神,中四句写景凄婉,‘撼钟音’三字奇警,非俗笔可到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‘他年复吊今’五字,包孕无穷,与‘人生代代无穷已’同一感慨,而更具冷眼观世之致。”
4. 钱锺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此类怀古之作,不徒模山范水,每于残迹断壁间发天人之慨,此诗‘成坏无穷事’一语,足括千古兴亡。”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