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国色天香的牡丹酒意微醺般娇艳动人,去年我们曾在僧舍檐下一同赏花、寄情于景。
只记得那浓郁扑鼻的晴日花香柔软醉人,谁又曾留意过清晨时花枝挺立、幽深肃穆的姿态?
谷雨节气将至,共赏花开的日子已屈指可数,蜜蜂尚未来得及采蜜,花香却已先令人沉醉。
应当立刻急忙调转远行的船桨,因为那一片刚刚离枝的花瓣,还能否再黏回枝头呢?
以上为【常润道中,有怀钱塘,寄述古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常润道中:指从常州经润州(今江苏镇江)一带的旅途。
2. 钱塘:即杭州,因钱塘江得名,宋代为繁华之地。
3. 述古:陈襄,字述古,福州人,北宋官员,与苏轼有深厚交谊,时任杭州知州。
4. 国艳夭娆:形容牡丹花姿美艳动人。“国艳”指牡丹为花中之王。
5. 酒半酣:比喻花色如饮酒微醺般红润娇媚。
6. 同赏寄僧檐:指去年与陈襄一同在寺庙屋檐下观赏牡丹。
7. 扑扑晴香软:形容晴日里花香阵阵、柔和沁人。“扑扑”为香气扑面之意。
8. 森森晓态岩:描写清晨时花枝挺立、幽深肃穆之态。“森森”形容茂密严整,“岩”喻其庄重如石。
9. 谷雨:二十四节气之一,约在农历三月中,此时牡丹盛开,故称“谷雨花”。
10. 征棹:远行之船。棹,船桨,代指船。
以上为【常润道中,有怀钱塘,寄述古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旅途中怀念杭州旧友陈襄(字述古)所作,借赏牡丹之景抒发对往昔友情与美好时光的追忆,以及对光阴易逝、聚散无常的深切感慨。诗人以“国艳夭娆”形容牡丹之美,将其比作半酣之酒,既显其艳丽,又寓情感之浓烈。后句转入今昔对比,突出人事变迁与美景难留。尾联以“火急回征棹”表达归心似箭之情,而“一片辞枝可得黏”则用极富哲理的设问,道出美好事物一旦失去便不可复得的无奈,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。
以上为【常润道中,有怀钱塘,寄述古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牡丹为引,由景生情,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的深切怀念。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共赏牡丹的情景,用“国艳夭娆酒半酣”这一新颖比喻,将视觉之美与感官体验融合,使花容更具感染力。颔联转写赏花时人们往往只留意表面芬芳,而忽略清晨清冷肃穆之态,暗含对浮光掠影式欣赏的反思,也象征人生中常忽视细微真情。颈联点明时节将近谷雨,花期将尽,而“蜜蜂未许辄先甜”一句拟人巧妙,既写花香早透,亦寓欢愉短暂。尾联陡然转折,发出“火急回征棹”的呼唤,情感喷薄而出;结句“一片辞枝可得黏”以物理不可逆之现象喻人生离别、时光难返,极具哲理意味,余韵悠长。全诗语言清丽而不失厚重,情感细腻而富有张力,展现了苏轼融情入景、即物兴怀的高超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常润道中,有怀钱塘,寄述古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:“此诗情景交融,托物寄怀,末语尤见深情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晴香软’对‘晓态岩’,工绝,非俗笔所能道。”
3. 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谷雨将临,花事将阑,触景伤怀,故有‘火急回棹’之叹,非徒游兴也。”
4. 清·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起语浓丽,收束警切。‘辞枝可得黏’五字,写出无限惋惜,真化工之笔。”
5. 张鸣《苏轼诗选》评此诗:“借牡丹盛衰,写人生聚散,语浅意深,耐人回味。”
以上为【常润道中,有怀钱塘,寄述古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