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像我自己看待自己尚且感到厌倦,除了你还有谁愿意前来探望我呢?
我们展读诗书,慷慨激昂,感叹年华老去;夜深人静,灯火青荧,彼此倾心交谈。
早年我就怀有超然物外、齐一万物的志向,如今身居微职怎敢再存经世济民的雄心?
南行千里奔波到底成就了什么事呢?只听见秋日江涛如万鼓齐鸣,震撼心魂。
以上为【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唱和作诗。
2. 柳子玉:北宋诗人柳瑾,字子玉,苏轼友人。
3. 陈绝粮:指在陈地断粮,典出《论语·卫灵公》“在陈绝粮”,比喻处境困窘。此处借指柳子玉或诗人自身遭遇困顿。
4. 自观犹可厌:自我审视尚觉不堪,表达自谦与自伤之情。
5. 谁复肯相寻:谁还愿意主动来探访,突出孤独与人情冷暖。
6. 图书跌宕:指翻阅诗书时情绪激荡,心潮起伏。
7. 青荧:灯光微弱闪烁之貌,形容夜深灯火昏暗。
8. 齐物志:源自《庄子·齐物论》,指泯灭是非、物我两忘的哲理追求。
9. 微官敢有济时心:身为小官,怎敢再存拯救时世之志,语含无奈与自嘲。
10. 南行千里:可能指苏轼早年赴任凤翔府签判等南行经历,亦可泛指宦游漂泊。
以上为【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柳子玉之作,写于其仕途困顿、生活潦倒之时。全诗情感沉郁,既有对自身境遇的自嘲与悲慨,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理想的反思。前两联写友人来访的慰藉与深夜谈心的温情,后两联回顾平生志向与现实落差,终以壮阔自然景象作结,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天地人生的深刻体悟。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旷达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直抒胸臆,以“自厌”起笔,凸显诗人身处逆境的自我否定,而“非君谁肯相寻”则反衬出柳子玉情谊之真挚难得,为全诗注入温暖底色。颔联转入具体场景,“图书跌宕”与“灯火青荧”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,既见精神交流之热烈,又渲染出长夜叙谈的静谧氛围。“悲年老”三字点出岁月流逝之痛,与上句呼应。颈联由外转内,追溯早年理想与当下现实的落差,“齐物志”体现道家超脱情怀,“敢有济时心”则是儒家入世理想的退却,两句对比强烈,展现士大夫内心矛盾。尾联以景结情,“南行千里”总结宦海浮沉,“一听秋涛万鼓音”则以雄浑自然之声收束全篇,将个体悲慨融入天地洪流,意境开阔,余韵悠长。整体风格沉郁中见豪放,哀而不伤,正是苏轼典型的人生态度体现。
以上为【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七:“此诗感慨深至,而风骨凛然。‘一听秋涛万鼓音’一句,气象万千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2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作于通判杭州时,值柳子玉过访,因次其韵。语虽萧瑟,而气自雄浑,盖东坡胸中自有丘壑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:“‘非君谁复肯相寻’,写尽世态炎凉;‘一听秋涛万鼓音’,写出胸中块垒,化愁为壮,是谓善言情者。”
4. 清代沈德潜《唐宋诗醇》评曰:“语语从肺腑流出,不假雕饰而意味深长。末以浩荡江声结情,有万马奔腾之势,令人神旺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