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老人已经八十多岁,从未领略过城市中的繁华与娱乐。或许是造物主偶然将他遗忘,同辈之人早已相继离世,化为荒冢。平生未曾渡江,只在江北有一处幽静的居所。亲手栽种了荔枝树苗,如今已长成合抱粗的大树,共有三百棵之多。别说那名贵的“陈家紫”荔枝,眼前这些果实的甘甜清冷,恐怕还要胜过它。你若前来,可坐在树下尽情享用,吃饱之后还能带走剩余的果实。回家后把这些留给儿子,怀抱之中不可空空而归。只要有酒就拿来与我共饮,不必问有没有钱买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老人八十馀:指诗中虚构的一位年逾八旬的隐居者,象征高寿与淡泊。
2. 不识城市娱:从未接触或欣赏过城市的繁华享乐,突出其远离世俗。
3. 造物偶遗漏:谓造物主偶然将此人遗忘于纷扰之外,实为对其清静生活的赞美。
4. 同侪尽丘墟:同辈之人皆已去世,坟墓化为土丘,感慨人生短暂。
5. 平生不渡江:指终身未离开江北故土,强调其生活范围之狭小与心境之安定。
6. 水北有幽居:居住在江河以北的僻静之处,“水北”即古代所谓“阳”,常为宜居之地。
7. 手插荔支子:亲自种植荔枝树苗。“插”指扦插或栽种。
8. 合抱三百株:形容树木粗大,需双臂合围,共三百棵,极言其园林之盛。
9. 陈家紫:古代著名荔枝品种,产于福建,味美名贵,《三山志》等有载。
10. 饱食携其馀:吃得满足后还可带些果实回家,体现物产丰饶与慷慨好客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系和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六首之一,虽非全六首,但此篇独立成章,意境完整。诗中借一位八十馀岁隐居老人之口,抒写超脱尘世、安于田园的生活理想。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远离喧嚣、自耕自足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老者形象,既是对陶渊明式归隐生活的致敬,也寄托了自己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归宿。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深沉,体现了苏轼晚年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模仿陶渊明田园诗风,语言冲淡平和,结构清晰,通过一位耄耋老者的自述,展现了一幅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图景。开篇即以“八十馀”与“不识城市娱”形成强烈对比,凸显主人公远离尘嚣的纯粹人生。继而用“造物偶遗漏”这一幽默而深刻的比喻,表达对命运安排的坦然接受,亦暗含对仕途奔波者的怜悯。中间写居所、植树、果实,层层递进,描绘出一个自给自足、生机盎然的田园世界。特别是“手插荔支子,合抱三百株”,不仅写出时间的沉淀,更蕴含劳动的价值与生命的延续。结尾数句尤为动人:“饱食携其馀”见物阜民丰,“归舍遗儿子”显天伦之乐,“有酒持饮我,不问钱有无”则直承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洒脱胸襟。全诗无华丽辞藻,却字字入心,展现了苏轼晚年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坚守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得渊明之神,不在形似,而在气韵相接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语极俚俗,意极高远,正是学陶得髓处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:“苏子瞻和陶诗,独此篇最得冲淡之致,非强摹形迹者所能及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不识城市娱’五字,足以概括一生出处大节,东坡晚岁心境,尽于此矣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东坡和陶,多有意为之;唯此类诗,若不经意而出,乃见真性情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