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精妙的遗迹已难以寻觅,这座山却仍能见到层层叠叠的景象。
杂乱的山峰如女子盘起的螺髻般耸立,深邃的山涧上云气如战阵般翻腾崩涌。
用心体味,这景致原本就如一幅画作;想要领悟空寂之理,真该向僧人请教。
切莫让隐居林下的闲情逸致,最终只能在年华老去时徒然叹息未曾真正超脱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追和:依照他人原韵和诗,称“追和”。此处苏轼追和苏辙早年所作九首诗。
2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。
3.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:指苏辙前一年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期间所作并寄给苏轼的九首诗。
4. 广爱寺:唐代洛阳著名佛寺,位于洛阳城南,为当时佛教活动中心之一。
5. 三学演师:“三学”指戒、定、慧,“演师”指精通并宣讲三学的高僧,此处或为寺中一位法号“演”的僧人。
6. 杨惠之:唐代著名雕塑家,与吴道子齐名,有“塑圣”之称,尤擅佛像塑造。
7. 宝山:佛教语,喻佛法之珍贵如宝山,此处或指寺中所塑菩萨群像,亦可能特指某尊佛像。
8. 朱瑶:唐代画家,生平不详,或为当时擅长佛画的画师。
9. 文殊、普贤:佛教两大菩萨,文殊主智慧,普贤主行愿,常并列供奉于佛寺中。
10. 观空欲问僧:佛教谓“诸法皆空”,诗人欲通过观察万象体悟空理,故欲向僧人请教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(子由)旧作之一,记述途经广爱寺所见所感。诗中融自然景观、艺术造像与佛理禅思于一体,既写眼前之景,又抒内心之悟。前四句写景壮阔奇崛,以“螺髻”“阵云”状山形云势,形象生动;后四句转入哲理思索,由杨惠之塑像、朱瑶壁画引出“画”与“空”的关联,体现苏轼“观物即道”的审美与人生境界。尾联劝诫自己勿耽于林下清逸之想,应求真实解脱,语意深沉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由景入理,层层递进。首联“妙迹苦难寻,兹山见几层”开篇即设迷离之境,所谓“妙迹”既可指前人遗存的艺术珍品,也可暗喻佛理玄机,而“兹山见几层”则暗示探寻之深与层次之多,为全诗奠定沉思基调。颔联“乱峰螺髻出,绝涧阵云崩”以工整对仗描绘山势险峻、云气奔涌,比喻新奇,“螺髻”状山之秀,“阵云”显势之雄,视觉冲击强烈,极具画面感。颈联转入人文与哲思:“措意元同画”既赞杨、朱艺术之高妙,又暗喻自然与艺术本为一体;“观空欲问僧”则由外在观览转向内在参悟,体现诗人对佛教“空观”的向往与困惑。尾联“莫教林下意,终老叹何曾”笔锋一转,从超然之境回归现实自省,警示自己不可沉溺于隐逸之乐而忘却修行本心,情感真挚,发人深省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是苏轼融合艺术鉴赏、自然审美与佛理思考的典型之作。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写景奇崛,寓意深远,由艺入道,浑然无迹。”
2. 纪昀《纪批苏诗》卷二十评:“起结俱有警策,中四语壮丽如画,‘螺髻’‘阵云’二语尤得山势之神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查慎行语:“‘措意元同画’一句双关,既言塑画之工,亦通自然之妙,东坡善用此法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评:“此追和子由之作,而气象过之。末二语自警之辞,见其不肯耽于清逸,志在超脱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直接收录此诗,但论及苏轼同类作品时指出:“苏轼常借寺庙壁画、雕塑触发哲理联想,将艺术美与宗教悟性打成一片,此为其诗一大特色。”
以上为【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,过广爱寺,见三学演师,观杨惠之塑宝山、朱瑶画文殊、普贤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