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太常王规父仍在斋戒祈雨,尚未解除,不肯面对繁华艳丽之景。
只派出了三千人穿的鞋(象征随从众多),前来虎丘游览这秀丽的十二峰。
山林空寂,回响着清越的吟唱;潭水清澈,映照出我衰老的容颜。
归去瑶台之路,或许仍会在月下相逢。
以上为【刘孝叔会虎丘,时王规父斋素祈雨,不至,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刘孝叔:名述,北宋官员,与苏轼有交往。
2. 会虎丘:在苏州虎丘山相会。虎丘为江南名胜,相传为吴王阖闾墓地。
3. 王规父:名瑜,时任太常卿,负责礼乐祭祀之事。“规父”为其字。
4. 斋素祈雨:斋戒素食,虔诚祈祷上天降雨,古代遇旱灾时常行此礼。
5. 太常:官名,掌宗庙礼仪,王规父时任此职。
6. 解:解除斋戒。古时祈雨需斋戒数日,未雨则不除。
7. 纤秾:指艳丽繁盛之景物,此处泛指世俗繁华之美。
8. 三千履:典出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“春申君客三千余人”,以“履”代指随从之人,极言其众。
9. 十二峰:或指虎丘山中诸峰叠嶂之景,亦可能借巫山十二峰之典,形容山势秀美。
10. 瑶台:神话中仙人居所,此处喻指高洁之境或理想中的重逢之地。
以上为【刘孝叔会虎丘,时王规父斋素祈雨,不至,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虎丘与友人刘孝叔相会时所作,时值太常卿王规父因祈雨而持斋,未能亲至,仅遣人代游。诗中既写景抒情,又暗含对友人虔诚祈雨之举的敬意与调侃,语调清雅含蓄。前四句点明背景与人物行止,后四句转入山水清幽之境,抒发人生迟暮之感与超然物外之情。末句“还应月下逢”寄寓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精神契合的向往。全诗情景交融,意境空灵,体现了苏轼中期诗风的成熟与圆融。
以上为【刘孝叔会虎丘,时王规父斋素祈雨,不至,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简洁笔法勾勒出一场文人雅集背后的精神图景。首联“太常斋未解,不肯对纤秾”,既写出王规父因祈雨而守斋的庄重,也暗含对其避世修德之态的赞许。“纤秾”一词精妙,将自然美景与世俗欲望并置,凸显出斋戒者内心的克制与超脱。次联“只遣三千履,来游十二峰”,语带幽默,以夸张手法写王氏虽未亲至,却派大批随从前去游览,反衬其身虽不至、心或向往之意,亦见苏轼惯有的诙谐笔调。第三联转写眼前之景,“林空答清唱,潭净写衰容”,由动入静,声影相生,空林回应歌声,澄潭映照面容,不仅写出环境之幽静,更透露出诗人面对自然时的自省与感伤。“衰容”二字悄然流露年华老去之慨。尾联“归去瑶台路,还应月下逢”,以仙境作结,将现实友情升华为精神层面的相会,月光下的重逢象征着超越尘俗的心灵契合,余韵悠长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人及景,由实入虚,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境界。
以上为【刘孝叔会虎丘,时王规父斋素祈雨,不至,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因王规父祈雨不至,托讽于‘斋未解’三字,而以‘三千履’戏其虽不出而使人代游,谑而不虐。”
2. 《纪评苏诗》卷十六评:“语涉游戏而意存规讽,然不失温厚。‘林空’‘潭净’一联,清迥绝尘,的是虎丘景色。”
3. 清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按:“‘十二峰’或谓即虎丘诸峰,不必泥于巫山。苏公善用虚字,如‘只遣’‘还应’,转折自然,情味悠长。”
4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看似闲笔,实寓感慨。王规父祈雨不验,而犹执礼不懈,公悯其诚,故不直斥,但以‘不肯对纤秾’赞之,仁人之言也。”
以上为【刘孝叔会虎丘,时王规父斋素祈雨,不至,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