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用玉石雕琢成青翠的枝条,花蕊如金丝点缀其间,宛如仙子肌肤般高洁,不惧严寒侵袭。淮阳城中明月清朗照耀着梅花,樊口江畔星辰闪烁映衬着梅影。诗人怀念黄州岁月,借梅花寄托高洁情怀与深切追忆。
以上为【忆黄州梅花五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忆黄州梅花五绝:组诗共五首,此为第一首,作于苏轼离开黄州之后,追忆在黄州所见梅花而作。
2. 玉琢青枝:形容梅花枝条洁净如玉雕琢而成。
3. 蕊缀金:梅花花蕊呈淡黄色,如金丝点缀。
4. 仙肌:比喻梅花花瓣洁白柔润,如仙女肌肤。
5. 不怕苦寒侵:指梅花耐寒,在严冬开放,象征坚贞品格。
6. 淮阳:此处代指黄州。苏轼曾自号“淮阳守”,实未任此职,乃借指贬居之地。一说“淮阳”为泛指或笔误,应结合地理考辨。
7. 娟娟月:明媚柔和的月亮。“娟娟”形容月色美好。
8. 樊口:地名,在今湖北鄂州,临近黄州,长江支流交汇处,为苏轼常游之所。
9. 耿耿参(shēn):明亮的参星。“耿耿”意为微光闪烁,“参”为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,冬季夜空显著可见。
10. 此诗通过对梅花及其所处环境的描写,表达对黄州生活的怀念及自身操守的坚守。
以上为【忆黄州梅花五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忆黄州梅花五绝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回忆当地风物之作,此为其一。诗以梅花为核心意象,通过精妙比喻和清幽意境,表现梅花凌寒独放、高洁脱俗的品格,也寄托了诗人身处逆境而不改其志的精神追求。前两句状物写神,突出梅花形神之美;后两句转写环境,以月华星辉烘托梅之清丽孤高,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。全诗语言凝练,格调清雅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自然又不失风骨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忆黄州梅花五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梅花”为题眼,紧扣“忆”字展开情感脉络。首句“玉琢青枝蕊缀金”,运用高度凝练的比喻,将梅花枝干比作玉雕,花蕊似金丝镶嵌,视觉上呈现晶莹剔透、富丽而不失清雅之美,既写出梅花外在形态之精致,又暗喻其内在品格之高贵。次句“仙肌不怕苦寒侵”,进一步拟人化,赋予梅花以仙子之姿,强调其不畏严寒、傲然独立的特质,实则是诗人自我精神的投射——即便身处贬谪困顿之中,仍保持内心澄澈与人格尊严。
后两句由近景转向远景:“淮阳城里娟娟月,樊口江边耿耿参。”诗人并未继续描摹梅花本身,而是宕开一笔,描绘月下梅影与星空交辉之景。月色如水,洒落城中,映照着静谧的梅花;江畔夜空,参星熠熠,仿佛与梅共守长夜。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,使诗意更加悠远,营造出空灵寂寥而又不失壮美的意境。同时,“淮阳”“樊口”皆与黄州密切相关,地理坐标的出现强化了“忆”的真实性与情感厚度。
全诗四句皆对仗工整,音韵和谐,属典型的七言绝句佳构。虽无激烈言辞,却在清冷月色与寒夜星辰之间,透露出深沉的人生感慨。苏轼借梅花抒怀,既是对往昔岁月的温柔回望,也是对理想人格的执着守望。
以上为【忆黄州梅花五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三十一收录此诗,编者按语指出:“此诗作于元祐年间,时轼已离黄州,追忆旧游而作。‘玉琢’‘仙肌’等语极写梅之清绝,寄寓迁谪后心境之澄明。”
2. 清·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评曰:“此首全从色香神情上描摹,不落咏物窠臼。‘娟娟月’‘耿耿参’,皆就记忆中景象写出,非实地写景,故愈觉缥缈有致。”
3. 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载:苏轼于元丰三年至七年谪居黄州,期间多咏梅花,《忆黄州梅花五绝》当作于还朝之后,约元祐初年,为追忆之作。
4. 《宋诗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选录此诗并析云:“前两句写梅之形神,后两句写梅之环境,月明星稀,江畔寒梅,境界高远。诗人以梅自况,表达了虽经磨难而贞心不改的情怀。”
以上为【忆黄州梅花五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