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残花带着落叶显得黯淡,新生的竹笋从林中透出清香。
只见竹影成荫一片碧绿,却未曾察觉汧水已泛黄。
树木高耸,惊得陇上飞鸟倾侧而过;池塘深浚,连河中的鲂鱼也随之下落。
栽种养护极为辛苦,孤居的僧人因此瘦弱得几乎病态。
以上为【大老寺竹间阁子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大老寺:宋代寺庙名,具体地点待考,可能位于陕西或四川一带。
2. 竹间阁子:建于竹林之间的楼阁,为僧人静修或休憩之所。
3. 残花带叶暗:残败的花朵连同枯叶一同凋零,景象昏暗萧索。
4. 新笋出林香: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,散发清新气息,象征生机。
5. 但见竹阴绿:只注意到竹林浓密的绿荫。
6. 不知汧水黄:未察觉汧水(今千河,渭河支流)因季节或雨水而变浑浊发黄。汧,音qiān。
7. 倾陇鸟:高树使飞鸟飞行时倾斜躲避。陇,山冈,亦可指西北地区。
8. 池浚落河鲂:池塘挖得很深,以致河水中的鲂鱼(一种鲤科鱼类)也被吸入落下。浚,音jùn,深挖。
9. 栽种良辛苦:种植竹木等植物非常辛劳。良,很、甚。
10. 孤僧瘦欲尪:独居的僧人因劳作和清修而瘦弱不堪。尪,音wāng,瘦弱多病的样子。
以上为【大老寺竹间阁子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《大老寺竹间阁子》,是苏轼在宋代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。全诗以写景为主,通过对大老寺竹阁周围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,展现出清幽静谧的禅院氛围。诗人借“残花”“新笋”“竹阴”“树高”“池浚”等意象,既写出季节更替之景,又暗含人生劳苦与孤寂之情。尾联直抒胸臆,点出僧人栽种养护之辛劳及其形貌之瘦弱,寄寓了对修行者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融情于景、以物见心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大老寺竹间阁子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前六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情景交融,层次分明。首联“残花带叶暗,新笋出林香”,一衰一盛,形成鲜明对比,既点明时节为春末夏初,又暗喻生命轮回、兴衰并存的哲理。颔联“但见竹阴绿,不知汧水黄”,视角由近及远,突出竹林之茂密,同时也暗示人心专注于一方清净,对外界变化浑然不觉,颇具禅意。颈联“树高倾陇鸟,池浚落河鲂”,以夸张手法描写树木之高、池塘之深,动态感强,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。尾联笔锋一转,由景入情,揭示出这清幽之境背后是孤僧长年累月的辛勤经营,其“瘦欲尪”的形象令人动容。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雅致,意境清冷而蕴含温情,展现了苏轼在山水禅意中体察人生疾苦的独特情怀。
以上为【大老寺竹间阁子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卷四十五引清·吴之振语:“东坡诗多雄健,此独清婉,写竹院幽境,如在目前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载清·纪昀评:“‘但见竹阴绿,不知汧水黄’二句,写静中忘物之态,妙在不经意处。”
3. 《苏诗汇评》引近代·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此诗写僧居之清苦,不着议论而情自见,结语尤恻然动人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评曰:“写景澄澈,寓意深远,非徒模山范水者可比。”
以上为【大老寺竹间阁子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