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整日被关在竹制的笼子里,回首时仍珍惜那翠绿柔软的山林旧影。
谁又能明白这啼叫声中的悲切,其中也包含着重重心事。
夜晚栖息在烟雾缭绕的水边,清晨则鸣叫于朝阳初升的山巅。
故乡的旧巢又何足留恋?像我这样的山禽,岂能容身于鹰隼横行之地?
以上为【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涪州:唐代至宋代地名,治所在今重庆市涪陵区。
2. 山胡:鸟名,又称“山鹧鸪”或“画眉”,善鸣,常被囚于笼中供人赏玩,古人多以其象征羁囚之苦。
3. 次子由韵:依照弟弟苏辙(字子由)原诗的韵脚所作的和诗。
4. 筠笼:竹制的鸟笼。筠,竹子的青皮,代指竹。
5. 翠茸:翠绿柔软的草木,此处指山林自然环境。
6. 声㗲㗲(lì lì):象声词,形容鸟鸣声凄切悲凉。亦作“唫唫”“嚦嚦”。
7. 重重:层层叠叠,形容心事繁多、思绪深重。
8. 烟生浦:雾气升腾的水边。浦,水滨。
9. 日上峰:太阳升起的山峰,象征光明与希望。
10. 鹰隼岂能容:比喻权贵当道、小人横行,正直之士难以容身。鹰隼,猛禽,象征强权与压迫。
以上为【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借咏“山胡”(即山鹧鸪或画眉类鸟)抒发诗人羁旅失意、身处困厄却志节不改的情怀。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,后辗转多地,此诗作于涪州(今重庆涪陵),正值其仕途坎坷、内心孤愤之时。全诗以鸟自喻,通过描写山胡被困笼中、思念故林、不甘屈从猛禽的形象,表达了诗人虽遭贬谪、处境艰难,却不肯同流合污、宁可守节远祸的高洁志向。语言含蓄深沉,寓意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坚守人格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贬谪途中所作,托物言志,借“山胡”这一意象抒写自身遭遇与心志。首联“终日锁筠笼,回头惜翠茸”,以“锁”字点出被困之状,“回头”二字则透露出对自由山林的深切眷恋,情感细腻而沉痛。颔联“谁知声㗲㗲,亦自意重重”,由外在鸣声转入内在心理,揭示鸟鸣背后的忧思,实为诗人内心孤独与压抑的写照。颈联转写山胡夜宿烟浦、晨鸣日峰的生活习性,既展现其不屈的生命力,也暗喻诗人虽处幽暗仍向往光明。尾联“故巢何足恋,鹰隼岂能容”,笔锋陡转,否定对旧居的依恋,强调主动远离险恶环境的决绝态度,凸显了诗人不愿妥协、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。全诗结构紧凑,意象鲜明,情理交融,是苏轼贬谪诗中寓志于物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以山胡自况,语虽平淡,而怨而不怒,有楚骚遗意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‘鹰隼岂能容’一句,见出处大节,非徒写景抒情也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在贬所多托物寓意之作,此篇尤为沉郁顿挫,得风人之旨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借禽鸟之困于笼,写士人之不得自由,而末句翻出新意,不恋故土,只避强暴,立意更高。”
以上为【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