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,是因为我这个平民,曾有过官职在身。
而如今,溪边路口人独立,看夕阳西沉,数过路行人。
版本二:
父老们争相观看我头戴的乌角巾,大概是因为我曾经显现出官员的身份。
在溪边古老的三岔路口,我独自伫立在斜阳中,默默数着过往的行人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乌角巾:隐士之冠。许浑诗:“归卧养天真,鹿裘乌角巾。”
宰官:泛指官吏。作者因作宰官,借此自喻。
1. 纵笔三首:苏轼晚年在儋州所作组诗,共三首,此为其二。
2. 乌角巾:古代隐士或士人常戴的黑色头巾,此处指诗人自己的装束,象征隐逸身份。
3. 父老:乡里年长的百姓。
4. 争看:争相观看,表现百姓对诗人的关注。
5. 应缘:大概因为。
6. 宰官身:指曾任官职的身份,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等职。
7. 溪边古路:溪流旁边的古老道路,点明地点之幽僻。
8. 三叉口:三条路交汇之处,象征人生道路的选择或世事纷杂。
9. 独立斜阳:独自站在夕阳之下,营造孤寂而宁静的氛围。
10. 数过人:默数来往行人,表现诗人闲适中略带疏离的观察姿态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宋哲宗元符二年(公元1099年),大诗人苏轼由惠州(今属广东省)贬所再贬儋州(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,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),时已六十四岁,且病魔缠身,正处于“食无肉,居无室,病无药,出无友”的困境。此年岁末,作《纵笔三首》,反映了苏轼晚年落荒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,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关系。这是第二首,以恬淡的笔墨描写处境的寂寞。组诗笔调恬适闲远,情韵俱佳,充分体现了作者超旷闲逸的心境与诗境。
这首诗是苏轼晚年所作《纵笔三首》中的第二首,语言简淡自然,意境深远。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乡村暮景图,通过“父老争看”与“独立斜阳”的对比,表现出自己虽曾为官、今已退隐的复杂心境。既有对往昔仕途生涯的淡淡追忆,又有超然物外、归于平静的豁达。全诗不事雕琢,却蕴含深意,体现了苏轼晚年“平淡中见真味”的诗歌风格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极简笔法写极深情感。首句“父老争看乌角巾”从外界视角切入,写出诗人虽处偏远之地,仍受百姓敬重,侧面反映其声望之高。“应缘曾现宰官身”一句轻描淡写地回顾仕途,却不露得意或怨愤,仅以“应缘”二字轻轻带过,足见其超脱胸襟。后两句转向静景:“溪边古路三叉口,独立斜阳数过人”,画面感极强。诗人独立于道路分岔之处,斜阳映照,身影孤寂而安详。“数过人”三字尤为传神,既显闲适,又暗含对世事变迁的冷眼旁观。整首诗无激烈之语,却在平淡中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与智慧,正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语浅意深,看似不经意,实则字字有来历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冯舒语:“‘数过人’三字妙,非亲历者不知其味。”
3. 查慎行《苏诗补注》云:“此诗写儋耳晚景,萧然自得,非久于忧患者不能为此语。”
4. 清代赵翼《瓯北诗话》称:“东坡晚年诗,纯以气韵胜,如‘独立斜阳数过人’,信手拈来,皆成妙谛。”
5. 近人陈寅恪在《元白诗笺证稿》中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:“其诗愈平易,其意愈不可测,盖阅历使然。”可与此诗参读。
以上为【纵笔三首 · 其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