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喜爱青竹,因而它也能招徕宾客;我常求诗作,多得连墙上都挂满了。
风吹动竹梢,如千杆旗帜凌乱飘舞;月光透过竹影,仿佛万夫般绵延修长。
山谷中的鸟儿被棋子落盘之声惊起,山间的蜜蜂似乎也识得酒香。
只怕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士,才能真正领会这北窗之下清风送凉的闲适意境。
以上为【绿筠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绿筠亭:筠,指竹子的青皮,亦代指竹;绿筠即青翠之竹。此为苏轼所居或游历之处的亭名,因多植竹而得名。
2. 延客:招引宾客。竹因清雅,古人常以之待客,象征高洁之趣。
3. 求诗剩挂墙:谓作诗过多,连墙壁都挂满了。剩,多也;此处表现诗人吟咏不辍、才思泉涌。
4. 风梢千纛乱:竹梢在风中摇曳,如同千面旗帜(纛,古代军中大旗)纷乱舞动。形容竹势之盛与动态之美。
5. 月影万夫长:月光下竹影婆娑,绵延如万夫列阵之长。夸张手法,突出竹影之广与气势。
6. 谷鸟惊棋响:下棋时落子声惊动了山谷中的鸟儿。表现环境之幽静,细微声响皆可传远。
7. 山蜂识酒香:蜜蜂似能辨识酒香而来。拟人手法,写出山间生灵与人事的和谐共处。
8. 陶靖节:即东晋诗人陶渊明,谥号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以爱菊、归隐、好酒著称。
9. 北窗凉:典出陶渊明《与子俨等疏》:“常言五六月中,北窗下卧,遇凉风暂至,自谓是羲皇上人。”指隐居闲适、心境清凉自在的生活状态。
10. 只应:唯有,只有。表达对真正知音或高士的期待。
以上为【绿筠亭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绿筠亭》是苏轼一首咏物抒怀之作,借“绿筠”即翠竹之景,寄托诗人高洁脱俗的情操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全诗以竹为引,由景入情,融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于一体。前两联写竹之形态与诗意生活,展现文人雅集之乐;颈联转写自然生灵与人事互动,更添幽静之趣;尾联以陶渊明自况,点出唯有超然物外者,方能真正体味此间清凉自在的人生境界。诗中意象丰富,动静相宜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诗“清雄”并具、寓理于景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绿筠亭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绿筠”为核心意象,通篇围绕竹展开,却不止于状物,而是通过竹的品格映照诗人精神世界。首联“爱竹能延客,求诗剩挂墙”开篇平实而意趣盎然,既写出竹之清雅宜人,又带出诗人诗酒酬唱、文友往来的雅集生活。“剩挂墙”三字幽默而自豪,暗含才情丰沛之意。
颔联“风梢千纛乱,月影万夫长”气象宏大,以军事比喻写竹之动态与静态:风中之竹如千军摇旗,月下之影似万夫列阵,赋予自然景物以雄浑气势,体现苏轼“以文为诗”“以赋为诗”的笔法特色。
颈联笔锋一转,由宏入微,“谷鸟惊棋响,山蜂识酒香”,以听觉与嗅觉写山居之静谧与生机,鸟蜂皆成知音,极写环境之清幽与人境之和谐,充满生活情趣。
尾联化用陶渊明典故,将全诗意境推向哲理高度。诗人并不自诩已得清凉之境,反而说“只应陶靖节,会听北窗凉”,谦抑之中流露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慕,也暗示世俗之人难以真正理解这种隐逸之乐。结句余韵悠长,耐人寻味。
全诗结构严谨,由物及人,由景入情,再升华为人生境界的思考,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旷达胸襟与审美理想。
以上为【绿筠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清丽中有豪气,状竹而不滞于形,托兴深远,得风人之旨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千纛’‘万夫’,奇喻惊人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卷中:“五六写静中生意,妙在不着痕迹。结用陶公事,自寓林下之怀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风梢月影一联壮阔,蜂识酒香一句灵动,合之则刚柔并济,坡老独擅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第四则:“东坡善以兵戈之象写草木,如‘风梢千纛’之类,盖其胸有甲兵,故笔下风云骤起。”
以上为【绿筠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