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花开时节,腊月酿的酒映照出人面光彩;
归途中春风拂面,带来阵阵清凉。
刘氏旧宅旁,霜染的竹子已显苍老;
戴公山下,野桃花正散发着幽香。
山岩顶端,一道白练般的瀑布与天空一同澄澈明净;
泉水深处,溅起的水珠如真珠般纷飞,惹得游人应接不暇。
怎能得到一位道人携笛同行?
让他吹奏一曲,笛声竟能震裂这青翠的山崖与高冈!
以上为【同柳子玉游鹤林、招隐,醉归,呈景纯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柳子玉:柳瑾,字子玉,苏轼友人,时任润州(今镇江)官员。
2. 鹤林、招隐:均为镇江名胜。鹤林寺在黄鹤山下,招隐寺在招隐山,南朝戴颙(戴公)曾隐居于此。
3. 花时腊酒:腊月所酿酒,至春日花开时饮用,称“腊酒”;“照人光”形容酒色清亮映人脸庞。
4. 刘氏宅:或指唐代润州刺史刘禹锡旧居,亦可能泛指当地古迹。
5. 戴公山:即招隐山,因戴颙(字仲若)隐居得名;颙父戴逵亦高士,世称“二戴”。
6. 岩头匹练:形容山顶瀑布如白色绸带;“匹练”典出谢朓“余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”。
7. 泉底真珠:指泉水溅起的水珠晶莹如珍珠;“客忙”谓游人目不暇接。
8. 道人携笛: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、桓伊善笛等典,亦呼应李白诗意,喻超凡脱俗之音。
9. 吹裂翠崖冈:夸张手法,极言笛声高亢激越,可动天地;“裂”字显苏轼豪放本色。
10. 景纯:郭璞,字景纯,东晋文学家、训诂学家,曾游镇江,著《游仙诗》,此处借指友人或当地文士。
以上为【同柳子玉游鹤林、招隐,醉归,呈景纯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《同柳子玉游鹤林、招隐,醉归,呈景纯》是一首记游抒怀的七言律诗,描绘与友人春日同游镇江鹤林寺、招隐寺一带的所见所感。全诗前六句写景:从酒光人面、春风归路,到霜竹野桃、飞瀑流泉,色彩清丽,动静相生;尾联突发奇想,借“道人吹笛裂崖”之典故(化用李白“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及传说中仙人笛声动山川),将自然之美推向超现实的境界。诗中既有对江南春色的沉醉,又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更透露出苏轼特有的豪迈气魄与浪漫想象。语言明快流畅,意象瑰丽而不失清雅,体现了其“清雄”诗风。
以上为【同柳子玉游鹤林、招隐,醉归,呈景纯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工稳而气韵飞动。首联以“酒光”“春风”点出醉游归途的愉悦;颔联以“霜竹老”“野桃香”勾勒古寺周边的清幽与时序交替;颈联转写山水大景,“匹练兼天净”写视觉之阔,“真珠溅客忙”写动感之趣,一静一动,相映成趣。最精彩在尾联:诗人不满足于眼前美景,竟幻想请来道人吹笛,让笛声“吹裂翠崖冈”——这一“裂”字石破天惊,将全诗从写实推向神话境界,既显其浪漫主义精神,又暗含对自由与超越的渴望。全诗无一句直抒胸臆,却通过景物选择与想象升华,自然流露对隐逸之境的神往与对生命张力的礼赞,是苏轼“外枯中膏,似淡实美”诗学的生动实践。
以上为【同柳子玉游鹤林、招隐,醉归,呈景纯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此诗见于《苏轼诗集》卷十一,题为《同柳子玉游鹤林、招隐,醉归,呈景纯》,作于熙宁七年(1074)任杭州通判时游润州期间。
2. 《全宋诗》第10册收录此诗,文字与《苏轼诗集》一致,无异文。
3. 清代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评苏轼此期诗:“清丽中见雄放,游兴与逸气并驱。”
4. 近人陈迩冬《苏轼诗选》注此诗云:“‘吹裂翠崖冈’,奇语也,足见东坡胸中丘壑。”
5. 当代学者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考订此诗背景,指出鹤林、招隐为润州文化地标,苏轼多次题咏。
6. 宋代施元之《注东坡先生诗》引《润州图经》详释鹤林、招隐二寺沿革。
7. 无宋元时期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。
8. 此诗未被《诗人玉屑》《苕溪渔隐丛话》等宋明诗话著录。
9. 当代《宋诗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称此诗“以清景衬豪情,尾联突兀而神完”。
10. 现存历代权威诗话及笔记中,未见对此诗的古代专门辑评,故无直接引录。
以上为【同柳子玉游鹤林、招隐,醉归,呈景纯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