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不要辜负九月菊花盛开的佳期,人生中的困顿与显达本就难以预料。十年光阴暂且安心著述《三都赋》般的宏篇,纵然写成千首诗篇,终究难比万户侯的尊荣。天空寂静,受伤的大雁尚收敛羽翼不敢高飞;月色明亮,惊飞的鹊鸟仍未找到安稳的枝头栖息。你看那六月的河床尚且干涸无水,但载重万斛的龙舟终将乘势而来,只是时间迟早而已。
以上为【杭州牡丹开时,仆犹在常、润,周令作诗见寄,次其韵,复次一首送赴阙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黄花九日期: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赏菊的习俗,黄花即菊花,古人有重阳登高赏菊之风。
2. 人生穷达可无时:人生困顿(穷)与显达(达)本无定数,随时可能转变。
3. 十年且就三都赋:化用西晋左思作《三都赋》十年而成、洛阳纸贵的典故,喻指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。
4. 万户终轻千首诗:即使写出千首诗,也终究不如“万户侯”那样受世人看重,表达文人地位不及权贵的无奈。
5. 天静伤鸿犹戢翼:伤鸿,受伤的大雁;戢翼,收起翅膀,不敢飞翔,比喻处境艰难者暂避锋芒。
6. 月明惊鹊未安枝:化用曹操《短歌行》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”,喻人才漂泊无依。
7. 君看六月河无水:六月本应是丰水期,却河床干涸,暗喻时局不顺或时机未至。
8. 万斛龙骧到自迟:万斛,极言船之大;龙骧,指气势雄伟的龙舟或大船;意谓即便暂时困顿,时机一到,巨舟自能乘势而至,喻指终将显达。
9. 常、润:常州与润州(今江苏镇江),苏轼当时曾任官或游历于此。
10. 赴阙:前往京城,指周令被召入朝任职。
以上为【杭州牡丹开时,仆犹在常、润,周令作诗见寄,次其韵,复次一首送赴阙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杭州牡丹花开时节,因未能亲见而收到友人周令寄来的诗作,遂依其原韵和诗回应,并另作一首送别赴京的周令。全诗借景抒怀,融人生感慨、仕途沉浮与友情酬答于一体,表达了诗人对命运起伏的坦然态度,以及对友人前程的勉励与期待。诗中既有自嘲与超脱,又暗含对时局的隐忧与对未来的信念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豁达胸襟与深沉哲思。
以上为【杭州牡丹开时,仆犹在常、润,周令作诗见寄,次其韵,复次一首送赴阙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莫负黄花”起兴,劝慰友人亦自勉,强调顺应时节、珍惜当下,同时点出人生穷达无常的哲理。颔联用左思著《三都赋》的典故,既自谦亦自许,表达文士虽致力著述,却难敌功名富贵的现实,语带调侃而意味深长。颈联转写自然景象,以“伤鸿戢翼”“惊鹊未安”两个意象,形象刻画出乱世或逆境中士人的惶惑与不安,意境苍凉,耐人寻味。尾联笔锋一转,以“六月河无水”反衬“万斛龙骧到自迟”,寓希望于沉寂之中,展现苏轼特有的乐观与坚韧。全诗用典精当,意象丰富,情理交融,既有个人感慨,又有对友人的深切关怀,堪称和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杭州牡丹开时,仆犹在常、润,周令作诗见寄,次其韵,复次一首送赴阙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五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寓意深远,伤鸿、惊鹊,皆自况也;末二句乃宽慰周令,谓虽暂不得志,终当奋起。”
2. 《纪批苏诗》卷二十评:“‘天静伤鸿’一联,写得凄警,非身历患难者不能道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按语:“东坡和韵之作,每多超逸,此诗尤见胸次开阔,不以穷达动其心。”
4. 清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云:“‘六月河无水’二句,喻事机之待时而动,可谓善言命矣。”
以上为【杭州牡丹开时,仆犹在常、润,周令作诗见寄,次其韵,复次一首送赴阙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