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张旭、怀素这两位号称“颠”“醉”的老书法家,争相追逐世俗喜好,被称为书法高手。他们何曾真正理解王羲之与钟繇的书法精神?不过是虚妄地粉饰自己,欺骗那些不明真相的人。他们的书法就像市井娼妓涂抹青红脂粉,妖艳的歌声和轻浮的舞蹈迷惑儿童一般。而谢家夫人(指卫夫人或谢道韫)的书法却淡雅丰润,潇洒超然,自有林间高士的风度。王羲之的笔势如天门大开,惊龙腾跃,又似飞鸟出林,一扫空际。我愿为你的草书续写结尾,待他日心境从容时,再细细完成。
以上为【题王逸少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王逸少:即王羲之,字逸少,东晋著名书法家,被尊为“书圣”。
2. 颠张、醉素:指唐代书法家张旭(号“张颠”)和怀素(人称“醉素”),皆以狂草著称。
3. 王与钟:指王羲之与钟繇,均为魏晋时期书法大家,代表正统书风。
4. 妄自粉饰欺盲聋:指责张旭、怀素等人徒有形式,实则背离书法真谛,欺瞒不懂艺术之人。
5. 市娼抹青红:比喻其书法如市井妓女浓妆艳抹,缺乏内在美感。
6. 妖歌嫚舞眩儿童:进一步比喻其作品如妖艳歌舞迷惑无知孩童,讽刺其艺术格调低下。
7. 谢家夫人:或指卫夫人(王羲之的老师),或指谢道韫(才女),皆以清雅才情著称,此处象征高雅书风。
8. 萧然自有林下风:形容其风度洒脱,有隐士之风,“林下风”指超然物外的气质。
9. 天门荡荡惊跳龙:形容王羲之书法气势恢宏,笔势如龙腾天门,雄健有力。
10. 出林飞鸟一扫空:比喻其笔意灵动迅疾,如飞鸟掠过天空,干净利落。
以上为【题王逸少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题王羲之书法帖,实则抒发其对书法艺术本质的理解与审美取向。诗中通过对“颠张醉素”的贬抑与对王羲之、钟繇及谢家夫人的推崇,表达了崇尚自然、反对矫饰的艺术观。苏轼认为真正的书法应如谢家夫人般“澹丰容”“有林下风”,体现内在的风骨与气韵,而非如张旭、怀素般以狂放姿态哗众取宠。末句“待我他日不匆匆”流露出诗人对艺术创作需沉静从容的深刻体悟,亦暗含自省与谦逊之意。
以上为【题王逸少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议论入诗,融书法品评于诗意之中,展现出苏轼深厚的艺术修养与独立的审美判断。全诗结构清晰:前六句批判张旭、怀素为代表的狂草风气,用“市娼”“妖歌”等尖锐比喻揭露其形式主义弊端;中间四句转而赞美王羲之与谢家夫人的书法,以“澹丰容”“林下风”凸显清雅高洁之美;结尾二句由评述转向自述,表达对王书的敬仰与续书之愿,情感真挚。语言上,对比鲜明,比喻生动,既有批判锋芒,又不失文人风致。尤其“天门荡荡惊跳龙,出林飞鸟一扫空”两句,气象宏大,极具视觉冲击力,堪称咏书名句。整首诗不仅是一则书法评论,更是苏轼“尚意”书风理念的诗意表达。
以上为【题王逸少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坡公论书,每以气韵为主,此诗斥张素之狂怪,崇逸少之天然,足见其书学宗旨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竹坡诗话》云:“东坡此作,非止咏帖,实乃立艺之标准也。‘林下风’三字,可括尽士人风骨。”
3. 《瓯北诗话》谓:“苏长公于书法最精,故其论书诗尤为得髓。此篇直揭伪饰,崇尚本真,与《石苍舒醉墨堂》同意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评曰:“词锋凛冽,而意归敦厚。贬张素所以尊王钟,非好为苛论,实维风教也。”
5. 《艺概·诗概》载:“东坡《题王逸少帖》,以文为诗,以理驭情,书卷气盎然,可谓诗中有笔,笔中有道。”
以上为【题王逸少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