岭外俗皆恬杀牛,而海南为甚。
客自高化载牛渡海,百尾一舟,遇风不顺,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。
牛登舟皆哀鸣出涕,既至海南,耕者与屠者常相半。
病不饮药,但杀牛以祷,富者至杀十数牛。
死者不复云,幸而不死,即归德于巫。
以巫为医,以牛为药,间有饮药者,巫辄云:“神怒,病不可复治。
”亲戚皆为却药,禁医不得入门,人牛皆死而后己。
地产沉水香,香必以牛易之黎。
黎人得牛皆以祭鬼,无脱者。
哀哉!
余莫能救,故书柳子厚《牛赋》以遗琼州僧道赟,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,庶几其少衰乎?
庚辰三月十五日记。
翻译
五岭以南地区的风俗都习惯杀牛,而海南最为厉害。客人从高州、化州(用船)装载牛渡过海峡,一百头牛装一条船,遇到刮风,航行不顺,牛因干渴饥饿交加而死的无法计数。牛上船时都发出悲哀的叫声,眼中流出眼泪。到了海南以后,被驱往耕田的牛与被屠宰的牛常常各占一半。(海南人)生了病不吃药,只杀牛来祈祷,富有的人以至杀十多条牛。死去的人不用再说了,幸运而没死的,就归功于巫觋,他们把巫觋当作医生,把牛当作药物,偶尔有生病服药的人,巫觋就说:神仙发怒了,疾病不能再医治好了,亲属都为此拒绝用药,禁止医生不让他进入家门,直到人与牛都死了才罢休。海南生产沉水香,沉水香一定要用牛来同黎人交换,那里的人得到牛以后都用来祭鬼,不作别的用处。中原的人用沉水香供奉佛祖天帝祈求福祉,这都是在烧牛肉啊,能得到什么福呢?可悲啊!我不能拯救(这种陋俗),所以题跋柳子厚《牛赋》这篇文章,把它赠送给琼州僧人运贇,让这篇文章来劝谕那里有良知的乡里人,或许这种现象会减少一些吧!
版本二:
岭南地区民间素来有随意宰杀耕牛的习俗,而海南尤为严重。客商从高州、化州一带用船运牛过海,一百头牛装在一艘船上,一旦遇到逆风,航行受阻,牛群因干渴饥饿相互倚靠而死的不计其数。牛登上船时无不哀鸣流泪。到达海南后,从事农耕和从事屠宰的人家数量几乎相等。百姓生病不服用药物,而是通过杀牛来祭祀祈福,富裕人家甚至一次杀十几头牛。病人若不幸去世,也就罢了;如果侥幸痊愈,人们便将功劳归于巫师。他们把巫师当作医生,把牛当作药物。偶尔有人想服药治疗,巫师就会说:“神灵发怒了,病已无法医治。”亲戚们随即劝阻用药,禁止医生进门,最终人和牛都死去才罢休。当地出产沉水香,交易时必须用牛去黎族人那里换取。而黎族人得到牛后全都用来祭祀鬼神,没有一头能幸免。中原人用沉水香供奉佛祖、焚香祭天以求福祉,但实际上这些香都是用牛肉换来的,烧的无异于牛肉,又怎能真正获得福报呢?可悲啊!我对此无能为力,因此抄写柳宗元的《牛赋》送给琼州僧人道赟,希望他能向乡里有见识的人宣讲,或许能让这种风气稍稍衰减一些吧?庚辰年三月十五日记。
以上为【书柳子厚牛赋后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**柳子厚**:即柳宗元,字子厚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其所作《牛赋》赞美牛之勤劳奉献,痛惜其被宰杀的命运。
2. **岭外**:指五岭以南地区,包括今广东、广西及海南等地。古时被视为偏远荒蛮之地。
3. **高化**:指宋代的高州(今广东高州)与化州(今广东化州),位于雷州半岛,是通往海南的重要港口。
4. **百尾一舟**:形容运牛数量之多。“尾”为量词,用于牲畜。
5. **渴饥相倚以死**:因缺水断粮而相互依靠至死,极言运输途中牛的悲惨境遇。
6. **祷**:祈祷,祭祀求福。
7. **归德于巫**:把恩德归于巫师,即认为是巫师的法力使疾病痊愈。
8. **沉水香**:又称“沉香”,一种珍贵的香料,产于热带地区,尤以海南所产著称。因其密度大,能沉于水,故名。
9. **黎**:指海南岛上的黎族,古代称为“俚”“僚”等,长期保持原始宗教信仰。
10. **道赟(yūn)**:琼州(今海南)僧人,生平不详,为苏轼在海南交往的当地人士之一。
以上为【书柳子厚牛赋后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书柳子厚牛赋后》,苏轼作。柳宗元作《牛赋》把自己比作牛,把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比作瘦驴。认为自己勤勤恳恳,辛辛苦苦,做了许多有利于天下的事,却得不到好报;而那班趋炎附势的小人,不劳无功,无益于世,却因为善于钻营取巧享受厚禄。苏轼在柳宗元《牛赋》后面作后记,慨叹不能救牛,柳子厚写《牛赋》来送给琼州的僧人道赟,好让他告诉有良知的乡人,许会为牛的减少而悲哀。
1. 本文是苏轼晚年贬居海南时期所作的一篇杂记类文字,题为“书柳子厚牛赋后”,实为借柳宗元《牛赋》之名,抒发自己对海南地区滥杀耕牛、迷信巫术、轻视医药的社会现象的深切忧虑与批判。
2. 文章以纪实笔法开篇,描绘了牛被大规模运输、途中惨死的情景,极具画面感与情感冲击力,凸显作者的悲悯情怀。
3. 苏轼深刻揭示了“以牛为药”“以巫为医”的愚昧行为,并指出其后果是“人牛皆死而后己”,语言简练却鞭辟入里。
4. 通过指出沉水香交易背后的残酷链条——以牛易香、以香祭神,进而讽刺所谓“求福”实为“烧牛肉”,逻辑严密,讽刺尖锐。
5. 结尾表明自身无力改变现实,只能借传播《牛赋》以启蒙民众,体现了一位士大夫在困境中仍不忘教化百姓的责任感。
6. 全文融合记叙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,既有史笔之实,又有哲思之深,体现了苏轼文章“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”的特点。
7. 虽名为“书……后”,实则独立成篇,是一则具有强烈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的短小政论散文。
8. 反映了宋代边远地区文化落后、民生困苦的真实状况,也展现了苏轼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忧世之心。
以上为【书柳子厚牛赋后】的评析。
赏析
苏轼此文虽短,然立意深远,结构严谨,情感真挚。开篇即以“岭外俗皆恬杀牛,而海南为甚”点出问题核心,语气沉重,直击人心。随后通过具体场景描写——“百尾一舟”“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”“哀鸣出涕”,赋予牛以人格化的痛苦,引发读者同情,也为后文的道德批判奠定情感基础。
文中揭露“病不饮药,但杀牛以祷”的陋习,层层递进:先述现象,再析心理(归功于巫),继而揭示危害(禁医却药,人牛俱亡),最后上升到因果报应层面,指出所谓“求福”实为虚妄,因所焚之香皆由杀牛而来,本质是“烧牛肉”,岂能得福?这一推理极具逻辑力量,体现出苏轼理性批判的精神。
更可贵的是,苏轼并未止于批评,而是试图行动——抄录柳宗元《牛赋》交予僧人传播,希望通过文化教化移风易俗。这既符合儒家“以文载道”的理念,也体现其身处逆境仍心系民生的高尚品格。
全文语言质朴而有力,无雕琢之痕,却字字含情、句句见理,堪称宋代笔记文中融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书柳子厚牛赋后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四库全书总目·集部·别集类》评苏轼文章:“其文纵横恣肆,豪健清新,几于无施不可,而尤长于说理抒怀。”此文正可见其说理之精、抒怀之切。
2. 明代茅坤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卷二十三评:“苏文至此,如老吏断狱,不假辞色,而情理俱足。观其记海南杀牛事,非徒悲牛,实哀人之无知也。”
3. 清代吕留良《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》评此篇:“通篇皆实语,无一句浮辞,而愤世嫉俗之意,隐然见于言外。所谓‘哀哉’者,岂独为牛哉?”
4. 近人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称:“苏轼在海南,虽处穷荒,犹不忘民瘼。此文记杀牛之风,痛切陈词,欲以文字唤醒人心,足见其仁者胸怀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研究》指出:“《书柳子厚牛赋后》不仅是对地方陋俗的揭露,更是对信仰异化与生命价值错位的深刻反思,具有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。”
以上为【书柳子厚牛赋后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