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山间云雾缭绕的峰峦不知有多远,我戴着巾帽驾着车,继续前行。
仆人去寻找古老的树木,孩童则引来清澈的泉水。
我抬头仰望,独自傲然于世俗之外;顺从本心,依旧安于天命而乐在其中。
农夫前来告知春天耕种的消息,拄着拐杖的老人们也纷纷走向肥沃的田地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云岫(xiù):指云雾缭绕的山峰。岫,山穴,泛指山峦。
2. 巾车:有帷幕的车子,古代隐士常用,象征退隐生活。
3. 仆夫:随从的仆人。
4. 寻老木:寻找古树,或为取薪、建屋之用,亦暗示对古老自然的亲近。
5. 童子引清泉:孩童引导泉水,可能用于饮用或灌溉,表现田园生活的质朴。
6. 矫首:抬头仰望,含孤高自许之意。
7. 傲世:超然于世俗之外,不随流俗。
8. 委心:顺从内心,听任本心所向。
9. 乐天:安于天命,乐观豁达,出自《周易·系辞》“乐天知命,故不忧”。
10. 扶老向良田:老人拄着拐杖前往田地劳作,体现农耕社会的春忙景象,也象征生命与土地的紧密联系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仿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意境所作的集字诗,共十首,此处节选其一。所谓“集字”,即从陶渊明原作中选取文字重新组合成诗,既保留原意神韵,又融入作者自身情怀。苏轼一生崇敬陶渊明,将其视为精神楷模,尤其在贬谪生涯中,更以陶诗为心灵寄托。此诗通过描绘隐居山林、亲近自然、与农人共处的场景,表达诗人超脱尘俗、顺应自然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。语言简淡自然,意境高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平和旷达的思想境界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为集字之作,却浑然天成,毫无拼凑之感。首联“云岫不知远,巾车行复前”以远景起笔,营造出幽深静谧的山林氛围,“不知远”三字既写视觉之迷蒙,亦寓心境之超然。颔联写仆人与童子的活动,细节生动,充满生活气息,同时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。颈联转入抒情,“矫首独傲世”展现诗人孤高清绝的精神姿态,“委心还乐天”则转向内在的平和与接纳,二者结合,正是苏轼“外儒内道”的人格写照。尾联借农夫报春、老者耕田,将个体隐逸情怀扩展至整个田园社会的生机盎然,使诗意由个人升华至群体,由静谧走向行动。全诗语言洗练,对仗工稳而不露痕迹,意境清远,堪称集字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此组诗乃东坡晚年居儋州时所作,托陶公之言以寄己志,字字有本,而气脉贯通,非深得渊明三昧者不能为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纪批苏诗》卷四十:“集字诗最易板滞,此独流动自然,如从胸中流出,盖东坡胸次高旷,故能化裁无迹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提及:“宋人集句、集字之风,实始于东坡,尤以晚年羁旅之际,借古人言语抒今人怀抱,最为真挚动人。”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(今人选评):“此诗以简驭繁,于闲适中见骨力,‘矫首’‘委心’二语,足括东坡一生出处之义。”
以上为【归去来集字十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