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本想再留你长久居住,但想到你离乡背井已整年。
徒然让你这丰神俊朗、面容如玉的青年,因思念那长须的舅父而心怀悲凄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仲天贶(kuàng):名棐,字天贶,眉山人,苏轼同乡友人。
2. 王元直:名箴,字元直,王安国之子,王安石之侄,苏轼舅兄王氏家族后人。
3. 眉山:今四川眉山,苏轼故乡,仲、王二人亦来自此地。
4. 钱塘:今浙江杭州,苏轼时任杭州通判。
5. 半岁:约六个月,言二人停留时间之长。
6. 绝句五首:此为组诗中的一首,原共五首,今存不全。
7. 去国:离开故土,此处指远离家乡眉山。弥年:整年,多年。
8. 犀颅玉颊:形容人相貌英俊,额头如犀角般饱满,面颊如美玉般光洁。
9. 髯舅:指王元直的父親王安国,因其多须,苏轼称其为“髯舅”。
10. 凄然:悲伤的样子,此处指因思念亲人而感伤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钱塘(今杭州)送别仲天贶、王元直时所作组诗之一。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深厚情谊与不忍离别的复杂情感。首句“更欲留君久住”直抒胸臆,表达挽留之意;次句“念君去国弥年”笔锋一转,理解对方亦有思乡之苦,情感深沉克制。后两句借外貌描写“犀颅玉颊”赞其风姿,又以“长怀髯舅凄然”巧妙点出王元直乃王安国(苏轼舅兄,人称“髯公”)之甥,故见之思亲,倍感伤怀。全诗语言简练,情意绵长,融合亲情、友情与宦游漂泊之感,体现了苏轼重情重义、体察入微的人格魅力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言绝句虽短,却情意深婉,结构精巧。前两句从“我”的角度出发,“更欲留君”表现主人殷切之情,“念君去国”则转为体谅对方思乡之苦,情感层次丰富。后两句视角转换,由己及人,设想王元直虽风华正茂(“犀颅玉颊”),却因身为“髯舅”之后,在异乡见到苏轼这位舅家故交,反而勾起对先人的追思与家族离散之痛。一个“长怀”,道出绵延不绝的哀思。诗中“髯舅”之称既亲切又含敬意,体现苏轼与王氏家族的深厚渊源。全诗不事雕琢而情真意切,是典型的苏轼式抒情小品,于平淡中见深情,于细节中寓大义。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卷十五引清·冯应榴注:“‘髯舅’谓荆公弟和甫(王安国),元直其子也。见之而怀,故凄然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语浅情深,送别之作,最耐咀嚼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纪评苏诗》云:“‘犀颅玉颊’写少年英气,‘长怀髯舅’触旧家门第,一笔带过两家世谊,非老于情者不能道。”
4. 清·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一:“此诗情至语朴,盖元直为和甫之子,见轼如见父执,故轼亦悯其孤露而生悲也。”
以上为【仲天贶、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,留半岁,既行,作绝句五首送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